
舞美设计与千年古都交相辉映 记者 刘冰 摄
双节喜相逢,花好月更圆。昨晚,在我市录制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中秋晚会(简称央视秋晚)通过CCTV-1、CCTV-3、CCTV-4并机播出,并在央视频、央视网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同步呈现。这场融中秋文化、家国情怀、民族特色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向世界展现千年古都“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城市形象。全球华人通过电视和网络一睹洛阳风采,品味古都味道。 
烟花绽放古都夜空 记者 张怡熙 摄
当晚8点,随着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上敲响的鼓点,舞剧《水月洛神》的片段《建鼓舞》奏响了央视秋晚开场的乐章。歌舞《明月升》开演,洛阳城满天绚烂的焰火,拉开了央视秋晚的序幕。 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经历了冬的阴霾、春的跋涉、夏的耕耘,我们终于迎来了家国同庆的丰收时节。今年的中秋月圆之夜恰逢国庆节,处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家国情怀”的主题让今年央视秋晚更为宏大和温馨。《今天是你的生日》曲调高亢激扬、磅礴大气,经过曲作者谷建芬和歌手杨坤的创新演绎,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热爱和祝福。家有喜事、国逢盛世,《我的祖国》等经典爱国主义歌曲,唱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又是一载明月升,这就是曾经照亮过唐诗宋词的那一轮明月。又是一年彩云追,这是从诗经子曰里飘出的那朵云彩。”一轮明月照古今,诗和远方在洛阳。洛阳城见证了华夏文明数千年发展历程,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彰显洛阳古今辉映的独特魅力。今年央视秋晚舞台设计凸显了古今融合的理念,以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为背景,将古和今加以连通、虚与实加以转换,使用360度的全景舞台,打造了5200平方米的大型水面,营造写意效果,布景古色古香,水面之上架设了洛阳桥,点缀了牡丹花,亭子与船都围绕着主舞台上的中国窗而展开,舞美设计与千年古都交相辉映。《静夜思》《清平调》《木兰诗》等节目传递出阵阵古朴的气息,将观众带回一千多年前的繁华。 当中秋遇到国庆,明月千里,家国共圆。《左手指月》《白月光》《异乡人》歌曲组合,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月光下的思念和团圆;《萤火》《爱的箴言》等歌曲述说浓浓的亲情和温暖;《说唱百家姓》《日出嵩山》等节目将河洛文化、黄河文化融入其中……一首首经典歌曲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前完美演绎,一个个唯美大气的画面全景呈现,伴随腾空而起的烟花,歌颂着国与家在新时代一起乘风破浪的逐梦精神。 
主持人、观众现场互动 记者 刘冰 摄
今年央视秋晚沿袭篇章式结构,除了序《明月升》、尾声《海上明月》,还设置了上篇《月圆花好》、中篇《乡关何处》、下篇《家国万里》三个篇章,每个篇章之间的转场虚实结合,唯美浪漫。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歌曲、歌舞、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精彩呈现,龙门石窟、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丽景门、定鼎门等洛阳元素深度融合,我市受邀参加录制的“五好家庭”成员、劳动模范和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频频参与互动,整场晚会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双节同庆,家国同心,让梦想照进现实,胜利终属于敢于奋斗、善于奋斗的中国人民。国泰民安,家国团圆,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晚会在《海上明月》歌声中徐徐落下帷幕。 当天下午,在央视《传奇中国节》特别节目中,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吴涛、洛阳籍歌手田华、龙门石窟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马丁应邀做客洛阳分演播室,为广大观众讲述洛阳的文化底蕴、山水之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邑古城、老城十字街、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明堂天堂景区、中国一拖、洛阳牡丹、洛阳水席等诸多洛阳元素亮相节目,让海内外华人真切了解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时代脉动。(记者 李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