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5-5 1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师揭秘太原副食品大楼建设内幕
马增:当时市长要求既时髦还得有中国范儿
1234
■晨报记者高慧娟采写
最近几天78岁的马增忙着接待一拨一拨的访客,“他们是来询问我太原副食品大楼当初设计的一些问题。”
家住太原市桃园二巷太原建筑设计研究院家属楼的马增,在退休前是赫赫有名的工程师,老太原人耳熟能详的湖滨会堂、天龙大厦、唐明饭店、宽银幕电影院、林香斋等等一些地标性建筑的设计都出自这位老人之手。太原副食品大楼拆除完毕后将按原貌重建,这让老人心里很高兴。5月1日,记者见到了马增,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能为城市建设出力他很高兴。
市长钦点设计副食品大楼
受命设计太原副食品大楼
1963年的一天,马增接到通知让他设计一个大楼。“是时任太原市市长岳维藩钦点让我负责设计太原副食品大楼的。没太多特别要求,只是让我在设计时要打破固有的平顶设计,得赶时髦还不失中国范儿,还得在最省钢材的情况下让大楼经久耐用。”
为及时完成任务,马增开始构思、绘图。按照设计,当时的太原副食品大楼总共6600平方米,主体为五层,两侧副楼为四层,“得注重稳重对称,还要大方、新颖,所以我在顶楼上设计了五个当时最时髦的薄壳。”太原副食品大楼左右对称结构也体现了中国式建筑特点,整栋楼前脸设计立体感强,线条又不生硬,整体的厚重感又颇具苏式建筑特色,“当时岳市长看到设计后立刻表示同意。”
为了方便市民选购食品,马增在设计出入口和上下楼特意留了个心眼。“当时属于前店后场,得满足当时太原人购买各种副食的需要,当然更得区分功能区域。不能把猪肉、蔬菜、水果放一起啊!”为了方便市民出入、上下楼,马增在设计大楼时,在大楼中间设计了三个门,楼两侧还各有一个门,一共五个门供市民出入;大楼厅中央两侧各一个楼梯供市民上下楼。
施工人员再苦不拿公家一分钱
“大楼是由太原市市建一公司施工的。”马增清楚地记得,1963年底,太原市副食品大楼被批准施工。“当时,施工队队长是张福田,他家就住在解放路上,除了回家吃饭,几乎全天都在工地值守。一次我和他处理完问题后已经是晚上7点多,他便叫我和他一起回家吃饭,一进家就看到他家里的饭桌,那是一张用边角料拼在一起的桌子,上面都是大窟窿,能把一个碗嵌进去。等我坐板凳的时候他提醒我,得尽量往前坐,要不会摔跤。原来,那个板凳只剩两个钉子固定了……”说起当时的情景马增眼睛有些湿润,“很朴实的人,绝对不拿工地一分钱,但对工程要求却很高。当时顶柱都是木质的,如果他把顶柱拿回家也足够做一张好餐桌了。”不拿公家一分一厘,这就是马增他们那一批老从业者坚守了一辈子的原则。
2008年这里就是文物了
1964年底,太原副食品大楼正式竣工,开业当天,马增再次去看了自己的作品,“营业员全部到位,每层楼经营项目不同,看到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各种各样的副食品,我心里特别高兴。当时建成时,名为解放副食大楼,是国营副食商店。”
直到2008年,太原副食品大楼被太原市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大楼是解放以后留下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老太原人对它有特殊的感情,不仅仅因为它曾经货物齐全,更因为它建筑外立面的特殊性,有北京老火车站的影子,“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小北京站,其实当时设计的时候没发现,真的很巧合。”
鉴于“老太原”对该楼的深厚感情,根据规划,拆除后重建的副食品大楼外观还将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施工方的相关工作人员找到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查看当时马增设计的底图,“他们需要可以去我们单位翻阅,我设计的图纸都能在那里找到。”马增说,大楼重建后,还将沿用他的设计,保留原先的外观,只是楼层和内部结构会有较大变化。
简洁明了、美观耐用成了马增设计的“名片”
后来马增陆续设计了新建路口的天龙大厦、肉联厂6000吨的冷库、郝庄的太原精品服装城……这些建筑大多仍在使用。
好多人评价马增设计的建筑简洁明了,美观又实用。“应该用最少的料盖出最坚固的房子。”这是马增的设计准则。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马增接到了天龙大厦打来的求助电话:“我们这里地下室被淹,发现的时候地基已经被泡了好几天了,这么高的楼会有危险吗?”当时马增放下电话不到十几分钟就来到了事发地。“当时一根管道跑水造成了地下被淹,而且因为天龙大厦地下水位偏低,所以积水有一尺多深!”经过一天多的排水,桩基露出来了,马增查验,“大楼完好无损,不存在安全隐患。”直到现在大楼仍在正常使用,只是过去的商场变成了多功能办公商用楼。
另一个就是郝庄的太原精品服装城。按当时甲方需求,这四层楼必须方便顾客光顾,而且电梯设置在了外墙上,也就是说人们从外面直接坐上电梯就能进入商场。就在施工期间,有一天电梯发生事故,不到几秒钟就重重地从最高处砸落,溅起了一地灰尘。“因为东山属于湿陷性黄土,当时甲方害怕大楼地基不牢靠,建议桩基要多设计一些。按照工程力学我只用了几根桩基就撑起了一栋楼,结果这次小小事故正好考验了我设计的合理性,整个桩基没有半点破损。”设计更巧妙之处就在于这个精品服装城与服装城东城、西城连通,“去过服装城的人都知道,逛完精品不用出去直接就可以逛东城、西城,可以把老年、少年、时装都买了,很方便。”
几年前因为服装城发展,太原精品服装城拆除重建,甲方再次找到马增,“用的还是我的设计方案,只是由过去的四层楼变成了现在地下一层,地上十三层的大商场。”
链接:这些建筑也是他设计的:
位于太原市解放路123号的宽银幕电影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元旦正式开放,是当时山西省唯一一个宽银幕电影院。该电影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地上2层,塔楼局部3层,最高处为15米。该建筑具有传统形式的挑檐、刘海,竖向通身窗格,雕塑花饰。塔楼均为松香萤石剁斧和水洗石,天然色彩,经久耐用。现有规模电影厅3个,录象厅3个,可同时容纳1200人观影。
位于太原市解放路33号附近的新华书店,即太原书城,坐西朝东,书店于1979年设计,1982年建成,1984年投入使用,是太原市最大的书店之一。该书店为地下1层和地上1-3层为营业厅,4层为办公区,5层为会议室。两部楼梯设计于楼的两端西边,1部电梯设计于南端西部。当年的墙面为浅豆色水刷石,横、竖线条为白水泥砂浆抹面,檐口、门斗为玻璃砖贴面。整个立面简洁明快,挺拔庄重。
位于解放路与迎泽大街交叉口西北角的唐明饭店,坐北朝南,1983年竣工投入使用。饭店高9层,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当时有客房147间,分套间和单间。设有大小餐厅、会议室,还有彩色照相和扩印中心等。由暗红色、黄色、黑色装修,体现了山西地方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