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livezf

[江城资讯] 2017年1月16日武汉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6 08: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筱河潺潺 发表于 2017-1-16 07:57
高星酒店引领武汉会展经济
2017-01-16  来源:楚天都市报

MICE收入是酒店防止空置 增加收入的好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8:04: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筱河潺潺 发表于 2017-1-16 07:51
武汉人明年有望在家门口办赴美签证
2017-01-16   来源:楚天都市报(武汉)


这个忽悠多少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8: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升级“新闪电”
2017-01-16   来源:楚天金报

楚天金报讯(记者余宁)记者昨从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获悉,设计造型恰似一道闪电的新光电国家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新年启动。它将实现原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提档升级,成为新的“武汉·中国光谷”创新研究基地。

据介绍,该项目合同金额3.7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八层、地下两层,包含科研、实验及办公大楼等。其中,新大楼北部低层设置净化实验室,远离城市干道以减少震动对实验的影响;南部规划重型设备实验室与行车大厅,减小南侧城市道路与变电站的噪声影响;需要收发信号的实验室设置在大楼顶层中部,保障相关科研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据称,升级版光电国家实验室,将实现五个“一流”:即建设成为一流的研究开发中心、一流的人才培养集聚中心、一流的成果孵化中心、一流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一流的体制机制创新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8:08: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最后一周,喜迎春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8: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筱河潺潺 发表于 2017-1-16 07:51
武汉人明年有望在家门口办赴美签证
2017-01-16   来源:楚天都市报(武汉)

这个消息都说了多少年了,今年说明年,明年说后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8: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激光产业打造第二个“黄鹤楼”值得期待

    楚天金报讯 金报讯(记者周萍英 通讯员薛志连)建议政府指导整合湖北千亿级激光产业,做大两三个品牌,争做湖北第二个“黄鹤楼”。日前,湖北省工商联十一届五次执委会举行。楚天激光孙文、九州通刘宝林等企业家参与座谈并提出实际建议。

    “湖北激光企业密度全世界最大,但300多家总规模加起来不如深圳一家企业规模。建议政府加强指导整合,细分行业市场、做大做强两三个叫得响的品牌。”作为湖北激光行业领头人,孙文期望政府能对激光行业进行细分,做大两三个品牌,摸索出适合湖北发展的经验,进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湖北省工商联主席王民表示高度认可,期望能打造湖北又一个“黄鹤楼”。

    九州通集团董事长刘宝林认为,楚商要团结一心,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建议将楚商大会打造成楚商产业发展大会,以吸引投资和行业合作。他透露,目前九州通已在汉口和汉阳区域布局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产业。


汉阳引“金融保姆”服务企业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湖北日报讯 1月13日,武汉市汉阳区与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长江证券将为汉阳区建立金融信息数据库,协助该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据介绍,汉阳区主要有医药健康、会展、汽车、文化创意四大产业,部分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展面临瓶颈。协议签订后,长江证券将定期为企业举办投融资推介活动,推介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等金融市场信息,协助该区金融办制定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政策,促进资本与实体经济对接。未来3年,汉阳区约有20家企业有望在新三板挂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8:20: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行的坚果 于 2017-1-16 08:22 编辑

1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铁总)根据近期客流大数据发布报告,春节前,客流到达量的城市排名中,武汉排全国第一,“乡愁”最浓。节前客流出发量的城市排名中,北京居全国第一,武汉居第五。


14日,春运进入第二天,湖北铁路客流稳步增长,共发送旅客46万人次,同比增长19%。为满足旅客出行,武铁昨加开62列客车,其中绝大部分发往省外。  


武汉铁路局相关人士表示,随着武汉“米”字型高铁网的扩容,高铁可直达全国23个主要城市,武汉成为全国铁路客流换乘的重要枢纽,大量旅客选择在武汉中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8: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筱河潺潺 发表于 2017-1-16 07:51
武汉人明年有望在家门口办赴美签证
2017-01-16   来源:楚天都市报(武汉)

说了多少个明年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08:49: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工作报告》从12方面支持武汉发展   长江日报 01-16 07:34 本报讯(记者张隽玮)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昨日《政府工作报告》至少从12个方面支持武汉发展,“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对全省的核心带动作用”。  这些方面分别是: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大力支持武汉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增强要素聚集、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支持武汉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东湖高新区的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支持武汉加快“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武汉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武汉加快建成区域金融中心;扎实推进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加快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建设和武汉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协调推动中欧班列(武汉)国际贸易分拨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协调推进沿江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和信息通道建设,着力提升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双十二工程”;支持武汉筹备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建设武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报告中同时列出了一系列支持武汉加快发展的项目,比如强化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天马第6代低温多晶硅生产线、通用汽车二期及发动机项目等。我省还将以更大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武汉过百亿元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均列入名单,比如华星光电T4厂、武石化乙烯技改扩能、湖北中烟技改。在省内6市1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中,我市硚口区在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08:53: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迈入土地出让金“千亿军团”   楚天都市网 01-16 08:50 平均楼面地价4762元/平方米  2017年01月16日 经济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朱泽)昨日,记者从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和易居研究院获得的数据显示,武汉2016年土地出让金达1067.99亿元,首次进入全国土地出让金“千亿军团”。 数据显示,2016年武汉土地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土地成交建筑面积2242.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3%; 成交楼面地价4762元每平方米,同比增长53.3%;成交金额1067.99亿元,同比增长65.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个成交额位居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天津、合肥之后,位列全国第七,而武汉的平均楼面地价与这六个城市相比处于低位。  分区域来看,洪山、黄陂、东湖高新、汉阳、江岸等区域土地成交面积,在武汉市居前列。该中心还认为,多个土地成交过热城市陆续出台调控地价措施,但目前来看,效果有待观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9: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签证业务又推迟到明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9: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势省会单核突进:中部大省的集体路径选择

截至2016年8月,来湖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41家,而早在2014年末,在武汉落户的就达到216家,居中部首位。



中部最近很火。2017年伊始,无论是武汉、郑州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尘埃落定,还是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看齐京沪,都将中部置于目光焦点和前所未有的政策高点,这向外界传递的明确信号是:在“十三五”的第二个年头,中部,特别是中部某些城市站上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层面,或者说是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期。他们不再只是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后方,也不再是一味输出劳动力的策源地,在中国制造业见底和艰难转型的关键期后,未来的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将在中部诞生,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平台的重要机会。中部的城市竞争,也由此充满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形成若干个副中心城市符合区域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精神,而在有限的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下如何平衡好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关系,增强大省会的辐射能力而不是虹吸效应,实现共同发展,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18.8%提高到2015年的20.3%,这是过去十年中部地区交出的“成绩单”。

虽然只是不到两个百分点的“上位”,但支撑这个数字的却是这些年来以省会的突进式发展为代表的中部速度。

尤其在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形下,中部几大省份的表现也不逊色。2016年前三季度,除了山西仍受传统工业拖累外,河南、湖北、湖南的经济总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江西、安徽虽然经济体量不大,但增速领先。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中部发展的十年,也恰是中部省会城市腾飞的十年。数据显示,2015年,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四座省会城市的GDP是2005年的4-6倍。省会城市的迅猛发展为全省GDP贡献了成倍增量,从而带动了全省发展。

出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中部大省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做大省会”的路径。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路径带来的好处是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起到迅速做大做强的作用。

但省会模式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单极带动越发吃力,周边小城市发展缓慢。目前,多个省份已在有意识地打造副中心城市,培育多个省内增长极。

省会“一城独大”

如果简单以省会GDP占全省的比重,作为省会强势度的主要指标,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武汉在中部省会中最强势。从2001年开始,武汉占湖北的GDP比重就一直在30%以上,2015年达到36.9%。

湖北GDP排名第二的宜昌,2015年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仅为11.5%,第一、二名之间就相差了逾25个百分点,可见湖北经济对武汉依赖程度之高。

湖南、安徽的情况也与之类似。2015年,长沙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29.3%,与第二名相差19.4%;合肥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5.7%,与第二名相差14.6%。

与上述强势省会相比,河南、山西、江西的省会城市GDP占比并不算高,在20%左右,但是与省内第二大城市相比,比重相差均在10%以上,仍然表现出省会“独大”的倾向。

回溯中部省份前十年的发展,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做大省会的路径是比较明显的。

其中,武汉的“大”由来已久,2005年武汉占全省经济比重就达到33.96%,经过十年发展,提升了3个百分点。郑州占全省经济比重十年间提升了4个百分点,长沙提升了6个多百分点,合肥则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省会的做大,它们和省内第二大城市的差距有所拉大。

“省会独大”除了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为省内其他优势资源的集中。从教育资源看,中部六个省份的985、211高校,无一例外地全部集中在省会城市。如湖北是优质高校资源云集之地,共有985、211高校7所,却全部集中在武汉。而反观东部大省江苏,11所高校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均有分布。

同时,外资在上述省会的集中度也最高。一座城市的产业是否多元化、高科技产业水平、交通网络、基础建设及人才资源,都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条件,省会城市无疑是首选。

当地商务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在湖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35家,其中超过100家位于长沙;截至2016年8月,来湖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41家,而早在2014年末,在武汉落户的就达到216家,居中部首位。

而随着武汉、郑州升格为国家中心城市,加上“郑州大都市区”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省会“一城独大”的现象也许会更加突出。

交通枢纽成就大省会

为什么“做大省会”会成为中部大省的共同选择?

事实上,这一发展路径几乎是中西部省份的惯例。多位专家分析认为,对于缺乏水运这种低成本交通方式的内陆地区而言,交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省会往往是该省交通枢纽,壮大省会成为一种自然结果,其中涉及到历史、市场选择和行政手段干预等多种原因。

武汉之“大”有其区位优势因素也有其历史原因。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这并不是湖北刻意为之,历史上武汉就一直很强大,目前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相对稳定。”

从历史角度讲,武汉的地位从清末到民国一直处于加强的阶段,直至1949年以来的工业重镇,武汉此前的经济地位并不比沿海省份低。这种历史的长期选择与武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也密不可分。

抛开历史的原因,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表示,由于经济体制转型还未完成,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也扮演关键作用。“在原本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首要考虑的就是让省会成为资源配置中心。”

行政权力在安徽发展中的推动展露无遗,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三分巢湖,做大合肥”。

2011年,安徽省政府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其力度之大,令人侧目。拆分巢湖后,合肥受益最大,合肥市面积扩大40%,达1万平方公里,最为明显的好处就是有利于合肥滨湖新区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滨湖新区的崛起,合肥的首位度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公共资源的集聚,使合肥从长三角不起眼的城市成为和南京、杭州并列的副中心城市。

此外,合肥近年来积极布局“米”字型高铁,已经成为承接整个中国四维八方的中心城市,全国高铁枢纽地位对助推合肥快速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郑州也是如此。作为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交通发达的程度排在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郑州与周边城市互动频繁,辐射能力也得到增强。

“城市发展,取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机制,基本的原则是要素向低成本的地方聚集,而一个区域经济活动成本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交通的便利程度。内陆地区形成的中心城市,往往是交通枢纽,这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耿明斋表示,“郑州的发展就充分得益于其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和便利化程度的提升。”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所长冯德显也表示,郑州处于东西部经济交往的必经之路,是人流、物流、信息、资金最畅通的地方。在新开放时代,郑州又处于新丝绸之路的前沿地区,地理区位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交通和城市发展显然是相得益彰的,交通便利成为做大省会的基础,省会强大后有更多能量来完善交通,进入良性循环。目前,长沙和武汉也在规划“米”字型高铁网,“十三五”期间多条铁路被纳入规划。

多核发展是趋势

如果把目光放到长三角,就能明显看出中、东部发展的差异。数据显示,2015年,江苏省会南京GDP占全省经济比重为13.8%,苏州占20.7%,,无锡占12.2%,经济主要由这三座城市拉动。同时,其他省内城市如南通、徐州、常州的发展也较为均衡。

浙江的杭州占全省经济比重为23.4%,宁波为18.7%,温州、绍兴、嘉兴也均占不小比重。

在江、浙地区,除了南京、杭州外,苏南和浙东明星城市辈出。而在缺乏中心城市带动的中部地区,除了省会城市,叫不出太多响亮的名字。

耿明斋表示,如果有条件,双中心或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更利于地区发展。一方面是区域分工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经济的活力。

秦尊文也认为,均衡发展对区域肯定是有利的。“湖北经济中武汉的占比较重,但不是一味堆大的,为了均衡其实也在有意识地发展宜昌和襄阳。”

数据显示,2015年,宜昌和襄阳的GDP均达到3000亿以上,足以媲美西部一些省会城市;从GDP占全省比重来看,宜昌从2005年的9.2%扩大到2015年的11.5%。

在国家出台的多个文件中,也数次提到多中心建设。早在2010年出台的皖江城市带规划中,就提出要打造合肥、芜湖“双核”模式;《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促进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提到,“做大做强洛阳、宜昌、芜湖、赣州、岳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

形成若干个副中心城市符合区域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精神,而在有限的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下如何平衡好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关系,增强大省会的辐射能力而不是虹吸效应,实现共同发展,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9: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筱河潺潺 发表于 2017-1-16 07:51
武汉人明年有望在家门口办赴美签证
2017-01-16   来源:楚天都市报(武汉)

美国人也太没公信力了吧,我记得最早2014年就开始说这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9: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行的坚果 发表于 2017-1-16 08:08
早,最后一周,喜迎春节

最后两周啦,下周还要上4天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09: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行的坚果 发表于 2017-1-16 09:27
强势省会单核突进:中部大省的集体路径选择

截至2016年8月,来湖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41家,而早在2 ...

之前看到一篇贴文,以省会经济占比来衡量,结果第一是银川,显然这个不科学。整个盘子就小省会占比肯定高。最好的比较就是省会跟省内2名或者3名的比值,这个更合理。武汉虽然占比高过西部某城,但两省剔除各自省会后的数据,明显湖北强太多。
作为中西部地区,资源只有那么多,不足以支撑两个或多个城市做大。这样做是不得已而为之,就好比穷人家兄弟几个,自然是重点培养一个进京赶考,中举后全家发财,好过几个穷兄弟都窝在农村种地要好。莫说中西部,就是沿海,杭州,南京也在走这条路,浙江已经明确提出重点做到杭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2 20:00 , Processed in 0.045904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