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7-8 10: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zhizizhiye 于 2020-7-8 10:45 编辑
疏浚渠道引活水解决黑臭水体
记者来到洪山区信和路,此处北洋三桥下即为沙湖港流经处,港渠整治已初见成效,放眼望去,渠道非常开阔,两边是宽宽的绿化带,渠内的流水清澈见底。
施工过程中,此处曾清理了4米多高的渣土山,使整个港渠河面将拓宽至30米,往两边是4米宽的生态护坡,以及2米宽的人行步道。
对于沙湖港综合整治的治污排涝功能。记者在施工单位中交二航局了解到,现已封堵了沿线遗留的排污口,清运了严重富营养化的淤泥,并局部改迁、新建了一些污水管道,较有效地控制了沙湖港污染程度,改善了港渠内的环境。
目前,东湖港综合整治项目渠道整治部分已基本完成,沙湖港也在紧密施工中,待东沙湖水系整体联通后,将进一步打通长江与东湖水系连通通道,实现区域水资源灵活调度,加快区内河港水体循环,改善水环境。
水土保护毯打造海绵样本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中,处处体现着“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一般而言,港渠河面的坡面防护,多采用六角块或砼等其他形式的硬质护坡结构,既留不住雨水,使用年限也短。而沙湖港整个河道坡面防护及景观布置均结合“渗、滞、净、用、排”的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设计,港渠沿线将有雨水缓冲绿化带,有陶瓷透水砖步行道,有岸坡水土保护毯的“海绵体”。
据悉,水土保护毯系的材料从德国进口,是湖北境内首次引入该产品。该产品是一款新型柔性生态护坡产品,目前在全球被广泛应用于护岸和护坡工程的生态治理中,是一款安全、成熟及工艺先进的加筋生态护坡材料,该产品通过植被将土壤进行握裹,护坡效果好,施工周期短,且生态环保,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也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同时,为解决沙湖港沿线跨渠道路和人行设施较少的现状,此次综合整治还拟新建4~5座跨渠桥梁,方便市民出行。
打造两港海绵示范带对接“东湖绿心”
市海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长4.7公里的东湖港与沙湖港走向基本呈平行状,未来计划在这两大港中间合围的区域打造“两港海绵示范带”景观工程。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该区域北起友谊大道、南接欢乐大道,东西分别至杨春湖路和礼和路,未来将着重打造两大主题内容:一是贯穿南北的两港海绵水廊带,二是具有海绵特色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内计划形成三大功能区:北部是互动休闲区,中部是科技观光区,南段是山水画卷区。
据介绍,未来,这一两港海绵示范带,将成为南北贯穿杨春湖商务区、连通东湖和长江间重要的生态廊道,是地区代表性的都市绿肺。同时,其绿道整体对接武汉市域绿道系统规划及“东湖绿心”绿道网络,北向延伸与青山公园绿道、戴家湖公园绿道以及滨江绿道形成有效串联,南向延伸与东湖绿道二期——湖泽道连接,打造具有大东湖山水特色的区域绿道网络。
占地20万平方米的韵湖公园去年7月初正式开放,这一光谷最大海绵社区公园,让周边10余个小区近10万居民受益。
设计建设方中冶南方海绵城市设计院院长艾庆华介绍,韵湖公园所在地原是个低洼鱼塘,大部分是荒地,经海绵化改造后,水面扩至7.3万平方米,绿地8.4万平方米,占公园面积近八成,调蓄雨水容积近3万立方米,汛期能缓解该区域内涝,同时也能缓解热岛效应。
据武汉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武汉海绵城市试点即将迎来国家验收,少数项目还在精雕细琢中。按照计划,今年海绵城市建设将向全市推进,7个中心城区及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陆续启动建设。东湖、南湖、龙阳湖治理水环境、水体的同时,周边区域的道路、小区、公建海绵化也将同步实施。
四新生态新城作为武汉海绵城市试点两大示范区之一,其海绵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以及市政道路。为提升道路对雨水的下渗、吸收和调节作用,透水混凝土铺装已成为该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凤凰湖环湖南路建设标段上,记者看到该项目负责人对透水混凝土道路进行长时间灌浇,落在地面的水通过路面骨料之间的孔隙快速下渗,从而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
“这种混凝土以石子为主要材料,将增强剂与石子按一定配比掺合,胶结形成带孔的体系结构。这样的混凝土作为道路、地面的铺装材料时,可有效渗水、吸水,其强度和耐磨度比传统混凝土更高。”据该负责人表示,除了能够实现城市水循环,铺设透水混凝土路面还能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此外,涂抹上各种绚丽颜色的路面,还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为新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贴合实际需求的设计方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