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xinyi1

[江门四市] 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9 17:30: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jiawa 发表于 2024-7-19 17:12
去年中考录取率开平65.5%,台山58%,新会53.8%,鹤山52.2%,恩平47.6%,蓬江40%。

一阵大城市要你开平对口帮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9 18:05: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人口总数,再计百分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0 12: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门市的家长真的可怜,卷完小学卷初中,卷完初中卷中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0 16:50: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包分配工作的学校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00: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歌能不能不要带上新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5: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蓬江是江门的主城区,长期以来一直以江门“长子”姿态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冲在最前面,总是最先看到前面的风景,但也要遭受劈波斩浪的第一波冲击。在当下产业形态急剧转型、宏观经济持续承压的背景下,身位越前、体量越大,越是难以回旋、腾挪。受普遍的财政紧缩、消费保守和欧美贸易保护政策影响,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遭遇阻力,曾经的发展逻辑亟待找到新的替代;蓬江作为江门“动车组”多年的车头,自然是首当其冲。与此同时,蓬江自身的一些“隐疾”,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其发展节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重困境之下,蓬江必须缓一缓、静一静,调整好气息,蓄积足够的动能,重新助跑、跃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6: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锋总是孤独的。前两年,东莞在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时牺牲了发展速度;再之前,珠海选择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理念时,也牺牲了经济规模;新中国成立以来,埋头发展独立自主的完整工业体系,自强不息的几代人尝尽了受制于人的苦楚。今朝回看,方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6: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当下的蓬江区,受得了冷眼,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淬炼,沉稳跨过蓄势待发的“蹲苗”期。淬炼的蓬江,必有潜龙再起的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6: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催生的“大桥经济”方兴未艾。但放眼珠西,这一轮对东岸机遇的争抢,不说僧多粥少,起码也是百舸争流;如果定位不准、目标模糊、方法不当,无差别地随流、盲动,最终可能会事倍功半,错失机遇。在珠江西岸城市群内部,江门对东岸的时空便利度有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蓬江亦是如此;市域内,蓬江区的载体容量,并不能对其他县(市、区)形成明显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此,蓬江区有着足够的清醒,并因地制宜选择了一条比较务实的突围路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7: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是快速推进蓬江版的“工改”,储备必要的发展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7: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开放后,蓬江区作为中心城区先行先试,鼓励村镇设置园区,开发了大量工业用地;时至今日,其中相当一部分无法满足当下产业需求,因而成为低效用地。为了盘活这部分载体资源,蓬江区虚心学习新会区和中山市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在深入研究中山、顺德模式的基础上,蓬江区推出了25个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项目(2024—2025),其中先行启动项目13个,总改造用地面积179公顷;后备项目12个,总改造用地面积156公顷。正如该区**主要**所言,蓬江区低效工业园已经到了非升级改造不可的时候,必须全力推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15:0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荷塘为例:2020年以来,该镇以康溪村级工业园为试点,经与投资方万洋集团沟通,创新性提出“代建+返租”旧改模式,村集体收入有了保障,村民旧改意愿强烈,实现了企业和村民双赢。目前,一期和二期26公顷园区已完成升级改造,新建厂房61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36家,投产88家,其中达产后上规企业117家;三期项目面积为8.67公顷,更是探索出“工业提容自改+商品厂房销售+补齐用地年限”开发模式,为私人持有的国有工业用地找到重生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8 12:43 , Processed in 0.04749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