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逸雪霁蓝

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 ”谋划高能级“杭州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8: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区科技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一、2024年度主要成效及亮点工作:全省唯一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杭州华大研究院入列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普华)中心、国科大HIAS科创园、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相继成立,知识产权综合体投入使用,技术交易额325.76亿元,位列全省第2。

       二、2025年工作思路:以全省唯一国家实验室为牵引,建设“1717X”新型实验室体系重点保障国家实验室完成建设,推动西湖实验室挂牌国家实验室基地,实现国科大杭高院“引力波”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加快西湖紫金实验室落地运行。进一步盘活辖区18所高校校产资源,按照“校园+产业园+孵化园”模式,探索新型产学研基地等载体的动态管理机制,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打造高能型、标杆型、专业型高校孵化载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4 20: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省唯一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乾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4 20: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涉及乾元,西湖大学,国科大,浙大。


其实还有一块:钱塘大学。不过这不属于科技局,而是属于教育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8 18: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GeoGPT地球科学领域模型工作研讨会暨治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近日,GeoGPT地球科学领域模型工作研讨会在英国伦敦召开,来自美国、英国、中国、塞拉利昂等国 家的52名地球科学家、出版商、工业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共同讨论如何通过建立国际治理框架来规范地学大模型的数据共享和使用,确保开放科学实践的透明和标准化。

       GeoGPT是一个为地球科学家量身定制的领域模型系统。它受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使命愿景启发,初始于云栖工程院,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打造。截至目前,GeoGPT已经经历7次版本迭代,具备文献解析与数据抽取、领域知识图谱构建、个性化知识助手、地质图识别与问答、科研创意生成等核心能力。

       会上,与会者对GeoGPT过去一年的进展表示高度赞赏,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值得一提的是,DDE与之江实验室已签署谅解备忘录,这将为GeoGPT的发展提供充分支持

       本次研讨会上,GeoGPT治理委员会进行了第一次会议讨论。GeoGPT治理委员会由英国地调局前局长约翰·卢登(John Ludden)与埃克森美孚前副总裁、德州大学能源研究院前院长理查德·丘克拉(Richard Chuchla)担任委员会联合主 席。治理委员会的成立旨在推动GeoGPT在国际科学界的透明合规和开放共享,真正将GeoGPT打造成为全球性的地球科学科技公共产品。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包括确保项目符合伦理、法律和运营标准、为用户和相关方提供透明性、就加强治理的战略方向提供建议、促进与国际相关实体的合作等。

       过去一年,GeoGPT通过研发Agent,共建科学家工作室等多种形式,服务地球科学家,帮助其提升科研效率。英国地质调查局前首席科学家、DDE创始主 席Mike Stephenson通过与GeoGPT团队合作,研发了古生物分类键工具,将孢子分类从几十种扩展到了200种,并分享给了非洲科研工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王涛与GeoGPT团队合作,串联科学假设、数据采集、插值计算、可视化、地质图生成等一系列科研流程,加速岩浆岩时空物源演化和深部物质演变的科学研究。

       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指出目前科学研究已经进入了“计算密集、数据驱动、模型集成”的第三范式,GeoGPT正是之江实验室对于第三范式的探索。他强调了开放科学的重要性,并期待GeoGPT能够得到更多地球科学家的反馈,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8 18: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江实验室“相场望远镜”进入系统调试环境检测阶段,年底前收集到首批天文信号

       在之江实验室的楼顶,正矗立着一双仰望星空的AI“眼睛”——李菂教授提出并和之江实验室团队共同研发的“相场望远镜”,已经进入系统调试和环境检测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前,会收集到首批天文信号。据介绍,这只AI“眼睛”,看得快、看得远、看得广,还拥有自主判断和筛选的能力。

       4月7日至9日,聚焦于人工智能与天文学融合的盛会——“人工智能赋能的天文学开放科学会议”在杭州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 家天文台与之江实验室携手策划,吸引了来自全球22个国 家、超过240位顶尖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讨论AI对天文学的颠覆性变革。会上,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是由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天眼(FAST)原首席科学家李菂教授提出并由之江实验室团队研发的“相场望远镜”。

       这一创新项目预计将在年底前收集到首批珍贵天文信号。相场望远镜以其惊人的速度,能在亚毫秒级时间内扫描全天四分之一的区域,犹如一双高效的“AI之眼”,捕捉快速射电暴等稍纵即逝的宇宙现象,极大地提升了天文观测的效率和范围。

       李菂教授在会上分享了对未来天文学发展的独到见解。他预测,在未来5至10年内,人工智能的角色将从“助手”转变为“提问者”,引领人类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这一转变预示着“人机混合体”或虚拟AI集群可能主导未来的研究机构,提出超越人类想象的新问题。

       以之江实验室研发的相场望远镜为例,在自主“摄影”时,它每秒都会产生数千张图像,远超人工处理极限。“过去,两个学生熬夜,可以分析一万张图,现在AI一天能处理百万张,且错误率更低。”李菂表示,“这样的‘高效助手’,能帮助我们抓住时间,拓展动态宇宙观测的时间前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房建成院士:打造国之平台重器 开辟量子科技新赛道

       一、深刻认识建设新型大科学设施的重大意义

       建设大科学设施,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国内已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已达77个,其中许多既能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也能带来新技术新产业。重离子加速器带来了重离子靶向治疗仪;可控核聚变装置推动了聚变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步辐射光源为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多项技术突破。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北京、合肥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全国80%以上的国家实验室;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聚集了全国1/3的国家级高新区,拥有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国内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侧面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大科学设施,将有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之重器打造创新平台,强磁研究带来革命技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被称为“大科学装置”的大科学设施,正是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利器。我国的天眼、空间站等大科学设施是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国之重器和平台。在磁场测量领域,相较于强度在几万nT(10-9)的地磁场,人类已经研制出了几十乃至上百T的强磁场大科学设施。强磁场的研究带来核磁共振等革命性技术,先后6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及医学奖,为医学研究、产业应用及人类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贡献。

       极弱磁场屏蔽地磁干扰,开展医学应用探索研究。相较于强磁领域的研究,工信部在杭州建设的北航极弱磁大科学设施是国际首创,将打造世界上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提供aT(10-18)级的极端测量手段。以超高灵敏极弱磁测量技术为基础,在屏蔽地磁场的环境中,检测人体自身发出的磁信号,研发人体功能信息成像技术并创新提出“零磁医学”,与核磁共振技术互补,以“结构+功能”共同反映人体健康状态。

       二、坚持“四个面向”,建设极弱磁新型大科学设施

       面向“科技前沿”,提供验证手段。极弱磁大科学设施的核心区将利用三层磁屏蔽及磁补偿技术,打造地球上磁场最弱的“零磁空间”。面向基础物理学,为EDM、CPT、第五种力、暗物质等基础物理学命题提供有效验证手段,揭示宇宙起源及构成等“诺奖级”命题;面向零磁生命科学,揭示生命系统低能耗、高效率、高精准信息传递、物质合成、能量转化的机理。极弱磁大科学设施将建设成国际开放的科学殿堂,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

       面向“经济战场”,扩大应用领域。面向零磁生物学,开展“零磁”环境下动植物的活动及生命特征研究;面向零磁化学、材料学,进行化学反应及材料性能分析研究。利用超高灵敏极弱磁测量技术开展成果转化,研制芯片化原子磁强计,研发各类仪器设备及传感器,在科研、医疗、地质、能源电力等多个领域孵化科技型创新企业,打造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开辟量子精密磁场测量与传感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面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立足国防军工需求,极弱磁测量技术可用于探测海洋中目标产生的微弱磁场异常,提升我国海洋反潜能力,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惯性测量技术可用于战略武器的全自主和高精度定位导航,提升威慑力量。立足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需求,支撑新一代更高精度和灵敏度(亚fT级)的国家计量基准建设,开展国际比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抢占战略制高点,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面向“人民健康”,研发医疗装备。基于磁屏蔽技术和芯片化量子传感器研发的零磁医疗装备是极弱磁大科学设施“沿途下蛋”诞生的第一个技术创新转化成果。这一创新技术利用磁屏蔽桶产生的弱磁环境和阵列式原子磁强计检测的人体极弱磁信号,为人体功能信息的检测提供了新手段。这一创新技术具备高精度、快速、无损无创的优势特点,在心、脑、肿瘤、中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为医学创新和人类生命健康产业带来新的技术变革

        三、抓住量子科技发展新机遇,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量子技术具备三大方向及发展趋势。量子技术主要分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及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方向,均基本遵循“机电→光学→量子”的发展历程。以广泛应用的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为例,该技术由最早基于电磁感应定律的机电类传感器发展成为基于光学、光电转换效应的光电类传感器,再发展成为基于光、磁与原子相互作用,采用新原理、新效应的量子类传感器,每一类新技术的出现都带来了性能的巨大提升。

       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率先产业化。相较于单量子操控(量子纠缠)技术,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科学仪器主要基于系综量子操控,更容易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应用和产业化。用于时间测量的原子钟,在时间基准、授时、定位导航、时间同步等方面应用广泛;用于重力测量的原子重力仪,在探矿、重力匹配导航等领域作用巨大;原子陀螺仪的发展将会对惯性导航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原子磁强计的研制将带来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的新产业。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换道超车。建设科技强国需要科学仪器和装置,但高端科学装置依赖进口;建设质量强国需要计量测试仪器,但高端计量仪器被国外“卡脖子”;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大量高端传感器,但目前正面临禁运挑战。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的研究与应用为我们带来了新机遇,开辟了新赛道。我国在该领域具有一定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并跑阶段,亟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换道超车。

        培育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新产业。量子传感器因其高精度、低成本、小体积的技术优势,将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局势,应加速开展“量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与仪器” “量子精密测量+计量测试”  “量子精密测量+高端医疗装备”“量子精密测量+能源电力”“量子精密测量+定位导航”“量子精密测量+地质海洋”等领域的应用探索研究,培育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未来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推动“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

       优化体系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极弱磁大科学设施项目正积极带动中试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模式,将助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科学-技术-产业”的创新实践。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成立; 2020年,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 2022年,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高新区(滨江)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前瞻部署和长期规划,在建设大科学设施的同时开工建设5个交叉研究平台和2个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形成“1+5+2”体系化布局,打造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成为“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典范
      
       “科学-技术-产业”的人才支撑。为支撑极弱磁大科学装置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瞄准科学前沿,开展科学探索、技术攻关和预研;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聚焦工程建设及科技成果转化;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开展中试小批量生产及产业孵化。依托三院协同创新,强化科研能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3 00: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的大科学装置的数量还是太少了,第三个大科学装置也一直没落地。北京上海、合肥、广州、深圳、武汉、西安等城市的大科学装置数量远远超过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在申报途中。杭州任重道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2: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长生 发表于 2025-5-23 00:09
杭州的大科学装置的数量还是太少了,第三个大科学装置也一直没落地。北京上海、合肥、广州、深圳、武汉、西 ...

最大重点在“第三个大科学装置”含义是指引进的已获批国 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大设施),还是指十五五申报成熟项目中进度最领先那个。我之前分析过理论上应该指获批国 家大科装置项目,当然推测并不绝对。

官方说24年城西科创大走廊区域有3个大科学装置达到十五五申报条件,如“第三个”就指3申报项目中最优,不合理。3项目整体并列都达到十五五申报条件,为何其中之一要特殊单列。且按前官方表述“第三个”应该属引进,而24年3个达到申报条件项目应该属杭州自主培育大科学装置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3 23: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5-23 12:25
最大重点在“第三个大科学装置”含义是指引进的已获批国 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大设施),还是指十 ...

即使引进的第3个落地,自主培养的3个十五五全部获批。数量也只有6个,也远低于武汉、成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4 00: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长生 发表于 2025-5-23 23:49
即使引进的第3个落地,自主培养的3个十五五全部获批。数量也只有6个,也远低于武汉、成都

如你上面所说核心本质在国科中,这次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批复“建设以杭州为重点的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和数字经济中心”。国科中正式落地已经只是时间问题,说“第三个大科学装置”是具体重点,因为有所谓有3个或以上已批复国 家大设施是入门标准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4 00: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逸雪霁蓝 于 2025-5-24 00:15 编辑
绍兴长生 发表于 2025-5-23 23:49
即使引进的第3个落地,自主培养的3个十五五全部获批。数量也只有6个,也远低于武汉、成都


此外根据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国 家对浙江综合性国 家科中心建设规划非全部或基本集中杭州,而是类似大湾区的共建模式,当然准确说是以杭州为核心重点的浙江整体共建模式。

因此大科学平台谋划与建设是看全省情况,不是只算杭州。比如即使没你之前消息,也能知道德清地磁十五五必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17: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江实验室模型支撑,我国发布全球首个深海海山数字化智能系统

       在2025年世界海洋日及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我国正式发布全球首个深海海山数字化智能系统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该系统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之江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和厦门大学共同研发,是我国在深海领域发布的全球首个数字化公共科技产品。这一系统填补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深海领域的应用空白,将推动深海发展进入数智化时代。

       之江实验室自主研发了该系统的两大核心智能模型——生物物种检测模型和地质特征识别模型。其中,生物物种检测模型具备高精度多类别识别、实时检测以及对小目标与遮挡目标的鲁棒识别能力,能够有效应对深海复杂环境下多样化的生物形态,高精度识别100多个层级标签的深海生物形态种,覆盖珊瑚、棘皮动物、甲壳类、鱼类等多种典型生物。基于融合了1.2万张专业标注的生物图像和海量深海生物探测视频的高质量底栖生物数据集,通过融合多模态数据、应用多阶段迁移学习策略以及采用数据增强技术训练而成。

       在基于静态图片的生物目标检测方面,与国际现有的深海生物识别模型相比,生物物种检测模型识别准确率提升了约3倍。同时,在基于离线视频的动态智能识别方面,识别精度高且时间短,稀有生物识别率大于85%,识别效率较人工识别提升3个数量级,极大地提高了深海生物研究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地质特征识别模型是基于约3万对深海地质图文描述数据,通过增量预训练、指令微调等多项关键技术训练而成,具备强大的图像理解、结构化输出和视觉推理能力,能够对复杂的深海地质场景数据进行快速分类与地质特征描述。针对给定的图像,该模型能够输出结构化格式,包括图像记录时间、地理位置、图像整体描述、地质类型分类(如热液口、沉积物、岩石等)等内容,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深海图像和视频数据。此外,该模型还具备对历史文献数据的关联推理能力,可在缺乏直接观测数据的情况下提供智能化的推测与判断,有效助力国际海底矿区的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估和风险管理等工作。

       海山数字化智能系统的全球亮相,是我国主导发起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的关键里程碑。我国主导发起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指出,这一系统是深海领域的重要科技突破,也是我国贯彻落实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具体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3 21: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绍兴长生 于 2025-6-13 21:10 编辑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6-13 17:50
之江实验室模型支撑,我国发布全球首个深海海山数字化智能系统

       在2025年世界海洋日及联合国海洋 ...


中国主导发起的“数字化的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Digital Deep-sea Typical Habitats Programme,简称“DEPTH”计划),秘书处应该设置在杭州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21: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绍兴长生 发表于 2025-6-13 21:03
中国主导发起的“数字化的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Digital Deep-sea Typical Habitats Programme, ...

杭州应该能深度参与,有海洋二所和之江实验室等重点机构,且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是李家彪院士。但“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是首席牵头单位,这大科学计划23年也是在厦门启动,总部可能厦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3 22: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逸雪霁蓝 发表于 2025-6-13 21:30
杭州应该能深度参与,有海洋二所和之江实验室等重点机构,且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是李家彪院士。但“数字 ...

浙江应该争取将秘书处改设在杭州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9 09:49 , Processed in 0.04963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