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10-14 10: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并州路坞城路往昔
史料记载,530年前,当时的并州路,虽只是通往明太原府城“承恩门”的一条土路,却是皇帝的诏书圣旨送达的官道。由于城内晋王府的府门越过红四牌楼与承恩门相对,皇帝的诏书圣旨就由承恩门传入,而城中朱氏王族亦多由此出入。《太原市北城区地名志》中描述,明朝时,扩建的太原府城有8座城门,位于南城垣之东的南东门叫做“承恩门”。承恩门之外的那条南关中街,便叫做“承恩门外大街”。但到了清朝咸丰年间,一次火灾将其毁于一旦。后又在原址新建城门,称“新南门”。1911年,辛亥革命时,因太原守防新军从此突破,又被称为“首义门”,而首义门外的大街又得名“首义关”或“首义关街”。
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为沟通城区与武宿飞机场而修建此路,这就是并州路的雏形,当时是仅为宽5米的黄土路。
解放太原的战役中,守城阎军累劝不悛,负隅顽抗,首义门即毁于战火。上世纪50年代初,首义门废墟被清理,同时,新建了太原最大的群众汇集地“五一广场”,而广场向南延伸扩建新路取名为并州路。
据《太原市南城区地名志》记载:1954年,并州路是在首义关和并州路的基础上拓宽新建的。1957年,再次改造。1958年以南内环为界,将该路段分成南北两段,北为并州北路,南称并州南路。
自此,并州路成为太原市南北向的重要干线之一。而随着并州路的不断扩建,一些单位与居民选择这里为自己的生活居住地,晋阳饭店、太原市邮政大楼、省地质勘查局、太原市塑料工业公司、太原师范学院等单位纷纷而至,太行仪表厂、山西电机厂等众多企业纷纷落户并州路两侧。并州路,在承载太原不断南进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州路沿线的很多地段曾经也因军队驻扎而留名。例如,大营盘、二营盘、三营盘的得名,是因为日军侵华时在此设置军营,后阎锡山骑兵部队也驻扎于此。营盘是军营的俗称,后来逐渐演变为地名。
坞城路是并州路向南延伸的部分。“坞城”最初是一个有军事意义的堡垒。在清顺治《太原府治》记载中,被称为“乌城”“邬城”。后来考证认为叫“坞城”更贴切,有小城的意思。坞城路是在原有土路的基础上拓建而成,因直穿坞城村东,1958年命名为坞城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