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2-3 01: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uohejun 于 2012-2-3 01:51 编辑
总体而言,保护性拆除这个理念,我是基本支持的,其具体表现看来就是异地(一
般是原址旁边)重建,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材料,用现代建筑技术,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日本就有不少这样的复建古建筑
因为东亚地区的古建筑,木头用量大,几百年下来,基本就成朽木了,很难长期维护下去的,不如重建
当然,到了具体个案,还要具体分析和斟酌
这个理念
尤其适合广州
广州即是一个历史底蕴厚重的城市,但依靠祖国大陆文化来保底,广州同时更是一个活力无限、创新变化的枢纽型城市
岭南文化也是这样的,若不求变、不创新、不轻装前进,死守原地,就不是岭南文化了
所以一些无关痛痒的、历史价值不大的历史包袱,可以果断的丢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前面大把大把的实践在等待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创新出新的理论和工具,我们今天的崭新实践,或者复建古建筑,到了后人手里,也是文物了
一个不运气,广州搞创新,把老文化丢得七七八八,怕什么?
有祖国大陆文化在后面撑着呢,很快又可以基本原样重建的!
何况
广州现存的多数的古建筑保护得很好嘛,某些人何来莫名其妙的悲悲切?
至于一些近代的旧街区,并不属于必须保的层级,拆了就拆了,确保居住在那里的市民的安全和健康,还是放在第一位的
中医算是国粹
但现在人们一般的感冒、发炎之类的
第一时间,谁还使用中药?
都是西药为主,后期有时间,有必要的话,再中药适当条补一下
道理是一样的------------不背过重的历史包袱,轻装前进,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的东西,待以后用学回来的东西,反哺自己的文化,包括国粹。你历史包袱太重,那就连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的心态和行为都拿不出来,自己最后也成为尘封里的、被保护的文物了,成了被保护的“印第安和毛利人”了,悲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