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0-13 12: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夏还要继续搞计划生育?维持低生育率????
作者:江夏区统计局 时间:2016年10月09日 浏览数:103 点击率:103
人口信息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国力信息,人口普查是获得人口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我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周期较长,为了及时掌握人口发展变化情况,有必要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调查。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又称为“小普查”。
开展 201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有助于查清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以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为研究未来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我区在辖区内开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抽取的11街(办事处)、26个普查区中26个小区共约0.65万人。现就抽样的结果作出初步的分析。
一、1%人口抽样主要数据变动的特点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2015年1%人口抽样数据显示: 江夏区常住人口为87.70万人(含东湖高新17.83万人,下同),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79.01万人增加了8.69万人,年均增加1.74万人。2015年出生人口0.78万人,出生率为8.88‰,比2010年的8.92‰下降0.0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27万人, 死亡率为3.06‰,比2010年的4.07‰下降1.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2‰,比2010年的4.85‰上升0.97个千分点。近几年来江夏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进入20-29岁生育旺龄妇女人数有所减少,生育基数减小所致。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我区常住人口保持平稳增长趋势,主要因素是2014年江夏开始执行单独二孩政策,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增速减缓,另外我区高校在校学生有所增加。一是我区人口基数大,二是我区属于农业大区,目前我区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5%以上,农村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尚未得到根本的转变。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常住人口此消彼长, 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据2015年1%人口抽样结果显示,从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看,江夏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指大专以上)的人数由2010年的3.17万人上升为4.13万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010年的9.39万人上升为14.34万人; 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010年的19.16万人上升为19.17万人; 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010年的10.52万人下降为10.37万人。全区的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41.32%,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16.35%,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21.86%,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11.82%。与第六次全区人口普查相比,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上升9.62个百分点,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上升1.79个百分点,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下降7.85个百分点;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下降4.5个百分点。文盲人口3.21万人, 文盲率4.04%,加大扫盲力度是我区今后一项艰巨作任务。
初中、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明显减少,主要是我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使0—14岁人口规模逐步缩小,从而使小学学龄人口也相应减少所致。
从大专及以上、高中人口比重上升看,说明了我区的青年人大多数趋向两极,首先,普遍要求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然后,初中毕业后则根据个人的潜力、资质及家庭情况选择继续读书深造(高中、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或外出打工用工单位要求越来越高。
——人口性别结构更趋合理。从户籍人口性别看,2015年江夏男性人口为30.36万人,占总人口的51.41%,女性为28.70万人, 占总人口的48.59%。性别比以女性为100,总人口性别比为105.79,比2010年的103.3上升2.49,人口性别结构趋向合理。江夏人口保持可持续平稳发展,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压力,有力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60,比2010年的128.06虽然下降了9.46,但仍超出正常水平(103-107)上限11.6,说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区委、区政府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加快江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来抓,江夏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结构不断优化, 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末,江夏区城镇人口45.41万人,比2010年增加6.92万人,江夏城镇人口的比重达到51.78%,比2010年增加3.07个百分点。2015年末全区乡村人口为42.29万人,比2010年的40.52万人增加1.77万人,上升4.37%。城镇化水平高于新洲、黄陂1.57和7.62个百分点。近年来,江夏城镇化发展有所放缓,但城镇化质量有所提高、市民化水平不断上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上述数据表明,尽管我区是农业大区,但城镇化发展水平还是稳步提高的,城镇居住人口比率目前在武汉市,属中上等水平。按我区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并举争先”的总体部署推进,我区的城镇化建设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老龄化社会特征明显。江夏区2015年0-14岁的人口为8.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49%;15-64岁的人口为73.7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4.0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44%。与2010年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7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5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16个百分点。
按照国际通行定义, 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地区,被称为老龄化社会的地区。我区老龄化水平6.44%已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几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反映了我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但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也会给我区经济社会带来一些重大影响。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少儿人口,劳动力人逐渐下降,抚养比不断上升,社会抚养负担加重。社会养老机制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养老体系要不断加强,坚持走全社会共同养老的道路。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给我区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情况,我们应以科学、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化不利因素为利好优势,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倡导、弘扬整个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积极应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是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对其核心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变迁的需求,都受着人口问题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必须加快经济的发展,重视和解决有关人口问题。
二、人口问题建议与对策
(一)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由于江夏区人口规模比较大,控制人口总量的任务比较艰巨。因此,在看到增幅放缓的同时,要认真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对计划生育的薄弱环节加强监管,特别是流动人口、城镇无工作单位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完善利益导向政策,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全面落实“二孩”政策。
(二)积极采取措施,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面对挑战,江夏区应围绕老龄工作的总目标,从思想、经济、政策、法律、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好老龄化工作。积极建立和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扩大社会服务范围。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和发展为老年人口服务的产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等各种服务设施。同时要提倡敬老、爱老、助老美德,全社会都来关爱老年人。城镇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依法进行管理;农村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和实现“以人为本、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健康老龄化,从根本上解决好老年人口问题。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结合江夏实际,坚持“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向心发展、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一中心、五组团”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城镇、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江夏城镇化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