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30 20: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顶哥 于 2016-8-30 20:25 编辑
市民观察团走进武汉CBD,多功能地下空间清爽靓丽
来源:长江日报
http://wenhua.cjn.cn/dxxl/social/201608/00099748.html
在武汉中央商务区,人们看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在这片区域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里子”又建设得如何,全新的整体规划设计,是否带来了新理念?
27日,20余名长江日报市民观察团成员走进武汉CBD,探访街头原生态的公园,参观地下空间的智能设施,一探究竟。
街头公园原始又新颖
在淮海路与云杉路交会处,一片郁郁葱葱的公园,是此次行程的首站目的地。下车后,多位观察团成员发出感慨:“经常从这里路过,却还从没发现这片原生态的丛林。”
只见一片高大密集的原生杉树林的外围,建起了一片曲径通幽的小景,景墙和景石点缀其中,篆刻着描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等名篇。
吴杰在江城绿化工程公司工作,该公司是这片园景的施工方。吴杰现场客串了一把讲解员,他告诉大家,这片杉树林是过去王家墩机场的官兵们种植,树龄都超过10年。随着武汉CBD建设,这片杉树林被完整保留,成为市中心寸土寸金地块上珍贵的历史遗产。
这片杉树林的外围曾经被垃圾包围,而今建起了公园,园花以“市花”梅花为主。“未来在对杉树林的路面进行整修后,这片街头公园将把原始丛林和新颖的园艺景观一起呈现”,吴杰说道。
商务区1号地块位于泛海广场,占地70亩。这里是市民观察团的第二站。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片明亮的绿地。五颜六色的菊花、月季花点缀在草丛间。
“这片绿地,其实是一片尚未开工的工地改建而成。”吴杰的介绍,让大家感觉十分新奇。原来,由于工地开工尚需时日,考虑到周边居民和企业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江汉区园林部门决定提前介入管理,撒上草籽,种植月季,搭配格桑花为主的野花,佐以风车、南瓜等园林小品,打造“花开田园”的景色。一旦工地开工,园林小品还可整体迁移至别处,循环使用。
地下管廊:管线“住别墅”
市民观察团的第三站,来到了华中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步入一段楼梯陡坡后,大家进入了宽度约1.8米、高约2.5米的地下管廊综合仓。只见地面左下方卧着主供水管,左侧上方建有密密麻麻的4层支架,右侧建有7层支架,通信电缆被整齐摆放在支架上。
来自建设方泛海集团的讲解人邓志刚介绍,如果以后管线需要增加,只需调节托盘的间距便可。
与综合仓一墙之隔的,便是综合管廊的高压电力仓。高压电力仓宽度约2.2米,主要用于设置110KV和220KV的高压电力电缆,目前已经送电。
讲解人邓志刚指了指头顶,“黑色的圆形物体,是红外高清摄像头;红色的圆形物体,则是超级干粉灭火器;还有设备能监测管廊内的温度。整条综合管廊长达6.2公里,位于地下约5米—8米的位置,可直接连通至地面的综合管廊监控室。”
“过去一旦管线出了问题,必须得把马路挖开,还不一定能找到故障点。但有了这条管廊,电力、通讯、给水管道出现任何问题,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管廊的进出口即可方便随时检修,避免了修一次挖一次的尴尬局面,也就告别了‘马路拉链’。”讲解人员介绍。听到这里,大家纷纷表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来越人性化。
交通环廊:核心区车辆全走地下
市民观察团的最后一站,来到武汉CBD核心区的地下交通环廊。
大家随车道走下,只见环廊地面已铺设了沥青,两侧墙面贴上白色和绿色相间的搪瓷板,既美观、防火又消音。
讲解人陈俊介绍,环廊“串”起了核心区内11个地块,跑一圈不到2公里,共设有6对地面出入口。东西南北进出核心区,都能通过走环廊实现。车辆通过环廊,还能直接到达核心区的各个商业体、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
讲解员指了指环廊的顶部,只见距地面约4米处,两侧各有一排方形的空间。原来,其中一个便是大家刚刚参观过的综合管沟,另一个空间内则是环廊的烟道。两排空间之间,是通风敞口,实现了环廊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整个环廊既要对接5公里时速的地下车库,也要对接60公里时速的城市隧道,是建设中的一大挑战。“设计施工方反复论证测试,选择了最合适的出入口布局和交通管理措施,既能避免拥堵,又能实现车辆进出方便”。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