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9-23 10: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immer89 于 2025-9-23 10:20 编辑
对的。
苏州这种体|制,将绝大部分财力下沉到区县,极大地调动了区县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各区县为了在GDP、招商等考核中胜出,会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格局。这是苏州能成为经济强市的重要制|度基础。
但考核指标(GDP、招商等)本质上是短期和可量化的。区县官员的任期相对有限,其政绩主要体现在任期内可见的经济发展上。因此,他们的理性选择必然是追求“短平快”的项目,快速做出显性成绩。
对于单个区县而言,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如跨越多个区的铁路、超出本区县所需的大型公共场馆、流域治理项目)可能意味着:
(1)巨额财政投入: 消耗本可用于产业补贴、城市更新的宝贵资金。
(2)土地资源牺牲: 占用大量稀缺的建设用地指标,却无法直接带来税收。
(3)收益外部化: 项目的主要效益(如交通便利、城市能级提升、人才吸引)由全市甚至更大范围共享,而成本和风险却由项目所在的区县独自承担。
吴江与张家港取消联络线,是典型的影响土地和财政,但不影响自己出行。
园区之前对联络线相对积极,是因为能顺带改造园区站,扩建沪宁场,增加车次停靠,有利于出行和总部基地招商。
北站动车所大部分由市级出资,而对于付出了土地指标的相城来说,肯定是希望对自己的土地指标的影响越小越好,最好是建了动车所,那片地还能继续卖。所以就有了上盖。
苏州的各种公共场馆都小家子气,就更容易理解了,一个个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要自己够用的心态。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