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态修复的75座山体中,有11座纳入了武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在复绿前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既保护山体安全,也保护了周边的居民和财产免受灾害威胁。
“利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对山体进行修复,武汉市的力度在全国同类城市中走在前列。”亲身经历了山体修复中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位负责人说,山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武汉山体资源丰富。由于多年来开山炸石、采矿取土、切坡建房和劈山修路等原因,不少山体破损严重。
这些破损山体占用、破坏土地资源,毁坏了自然景观和地下水系统,而且埋下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矿山废水、废渣也给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
破损山体修复如果只完成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现场的视觉效果较差;如果只进行生态修复,则无法消除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与山体生态修复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既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又可以美化环境。
武汉市破损山体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主要采取削方工程、坡面整形、矿坑回填、挡土墙、截排水工程、生物工程(绿化)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武汉市自2012年起开展“武汉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分三期开展,包括江夏区、蔡甸区、武汉经济开发区等地,共有11座破损山体纳入到了“示范工程”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开展施工阶段专业监测工作,施工完成后,进行不少于1年的效果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这些治理的山体均处于稳定状态,安全性有保障。
这位负责人说,利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对山体进行修复,武汉市的力度在全国同类城市中走在前列。
2014年11月,国土资源部领导在视察湖北省武汉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时,给予了“全国学湖北、湖北学武汉”高度评价。武汉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已成为各省市学习的典范。在2015年7月1-3日举办的全国地质环境管理暨矿山复绿行动现场会上,武汉作了典型发言。
这位负责人认为,山体生态修复是践行“两山论”的重要举措,在产生巨大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方面,矿山治理后消除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一方面山体修复后也能新增耕地或林地,按照政策可转化为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项目或生态环境保护,创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运作模式,从而实现了环境提升、经济发展、居民受惠的“多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