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2-1 00: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mochickens 于 2017-2-1 00:58 编辑
写在前面:本来只是想着概括的说明,结果强迫症的我整理了资料后,码着码着就到这个点数,现阶文段未经校对并待续更新……
就前面坛友提到的日本大都市的国内城市这一议题来展开聊一下吧。
在谈及这一议题前需提到,事实上大多朋友只是旅访,大多都只能蜻蜓点水到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或是有着话题性的区域。如此一来相对进入了被当地执政单位有意或无意所经营的社会印象,但这样的社会印象是并不能代表,单一社区或是都市社会的整体面貌。
上述这些前提楼主其实也在数层里分别提出相似的观点“不少日本都市繁华景象都是经过媒体刻意挑选角度或是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在当地逗留的时间足够长,或是长期居留,才能真正了解并深入社区的各种业态与环境特写。我相信也因经过一番了解楼主才会发出“广州部分环境与日本相似”的感言,而且本人与楼主所持相同的价值,既并非非黑即白孰胜孰略的对比。
然而再回到话题的本身,本人对大阪的城市环境和当地居民较东京有着更长相处了解。但日本的都市文化都有着相似一面,也可以与各位笼统的讨论。
本人私以为与广州相似,很大一个缘由是人文环境与生活方式。在日本民众对于社区以及家族继承有着不少的了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建立于家族关系,还有对于本身传统以及私有企业的经营上。简而言之,就是对于自身环境有着很大参与欲望,而且在社会群体能接受多元的价值。
具体业态的表现,相对自由舆论环境、生活需求品采购便利、小作坊与小食店众多,不少数量的传承几代的老字号与家族企业,以及民间资本的活跃。甚至旧建筑多样性与新建筑的时空对比也相当的相似(ACG产业也算的话,笑~)。
落实城市景观,广州(甚至于广东到福建范围内)的历史感与日本都是有着落地即感的人文环境。这相似感很大“功劳”在于城市紧凑型的小街区布局,如此密度的城市规划,将会使得在立面做更多的内容,同时经历城市发展,城市肌理由封建建筑逐渐更替至近代建筑立面与强调功能性,这整个过程类似于年轮一样的自然生长(广州如此优势应该得益于是中国由国民党治理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吧,笑~)。
说了这么多相似的原因,也应该谈谈差异之处了。这两天看到不少坛友诉诸广州旧城的破旧,与国内城市面貌的混乱与肮脏。当然这一切都是事实,但如果只是单方面谈及问题的表象,没提出问题造成缘由的症结或是解决的处方,从探讨的角度而言似乎并不能给予正面的意义,与持续深入议题的动力吧。
先谈谈日本营造都市环境“精致化”的头号大招便是“国家强制法规”,其实不少也知晓日本社会也曾经拥有过脏乱差的时期,但经历长达半个世纪透支环境所造成的副作用后。日本政府开始痛定思痛,又在半个世纪内推出数部法案(1962年 关于煤烟排污的法案、1967年 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 大气污染防治法、1969年 二氧化硫排放对策、1973年 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1978年 汽车尾气排放规制、1993年 环境基本法【承袭67年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并把地球环境也作为保护对象加进去】、1998年 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法、2000年 关于确保居民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条例;相关现行法案原文、解读资料以及事件背景都提亮跳转链接。)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对64东京奥运与66大阪世博政府推出就环境与礼仪议题提出的六大倡议,所进行整理上报立法院通过的67年公害对策基本法。这条法案的诞生直接影响日本民族礼仪规范生活方式,更是影响现行深化法案所落实的行政命令。
综上所述,日本对环境与城市建设的规范,来源于日本社会的法制。因为我国法制国情与日本不一,在推广环境保护与废物分类,以及建筑规范有着一定的难度与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