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14 11: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寂静的姑塘海关】 发表于 (2016-06-06 11:30:39)
驱车到了鄱湖西岸,宽阔平整的公路便到了尽头,下坡有一条坎坷不平的砂石路,勉强过得汽车,沿着鄱湖水岸,颠簸大约两三百米,便可见几栋西式洋房静静伫立在湖边。鄱湖清澈的水,就静静在她脚下缓缓流淌。
这就是昔日的姑塘海关。她肃静得像是无人区,只听得柔和的风吹拂着水面,水,相互推动着,发出了浪的声音。若是有了任何一丁点响动,便无法听到浪的如此醉人的声音。
鄱湖涨落,草枯草青,春秋轮回,年复一年,这几栋洋房在自然风化中衰老着,等待着最后的日落。一点不假,她,孤独百年,看云卷云舒,看日起日落。她依山而立的姿态,像在说,我的难言往事,你兴许是不懂的。
她的寂寞身体,静静储存着一段风云多变而又繁华热闹的历史——
姑塘,一个蕴意缠绵的名字,是神话诗意蝶化的作品。这不,一双明亮含情的眸子,就在不远的湖中注视着,她,便是袅袅鹤立湖中的大姑。恰是因为美丽传说中大姑的相望相守,姑塘,便获得这个诗意无比的称呼。
她,位处鄱湖的入江口,是七省通衢的咽喉。在水路交通时代,闽粤货物须经章贡两江进入赣江,顺着鄱湖,在此出口,经由长江,往上可达两湖,经汉江可直达长安;往下,则可顺水抵达江浙各地,乃至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出海。货物倒流,还是如此,姑塘,还是无法绕过的咽喉要道。
她叠加着水火的命运,也因此铸成。
1723年,雍正登基。他在位不长却颇有建树。登基伊始,尚来不及看清后宫嫔妃们的模样,却先盯上了距他遥远的姑塘。因为,“遗算于湖口”,也就是说,因为监守不严,这处咽喉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问题。旋即下诏,在姑塘设立九江钞关姑塘分关,使之成为鄱湖入江地惟一通商口岸和货流中心。
皇帝在地图上画了个圈,改变了姑塘的命运。
接下来发生的,便可想而知。
这个鄱湖边的荒凉渔村,一时,樯桅高扬,街市商贾云集,酒肆、青楼、茶馆遍布街巷,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在这里,“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灯明”,或说, “日对千桅杆,夜观万盏灯”;她头上,悄然戴上了“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桂冠。据回忆,其时,这里“有三万人口,中有青石路,两边都有商铺住户,依水还建着特有的吊脚楼。”姑塘,刷新了鄱湖,成了一道倒影湖水中的靓丽风景线。
时人无比自豪地说,“大姑塘,小浔阳”!姑塘历来隶属浔阳,没想到,此时浔阳城居然遭遇到如此不堪的尴尬!
只是世事变化,凡人难料。晚年的大清帝国,就像一条风雨飘摇在海洋中颠簸的破船,前景黯然。1861年,清政府在英、法胁迫下成立九江海关,取代原来的九江钞关。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英国索要“赔款”,强迫清政府将姑塘钞关划归九江海关管辖,易名姑塘海关。于是,鄱湖长江滚滚漂来的黄金白银,就这样源源不断流入洋人的腰包。
一个主权国家的海关居然由外国把持,旷古奇闻,千秋奇辱!
这几栋洋气十足豪华舒适,兼具关长楼、办税厅、办公楼等等的海关建筑,外加炮台,拔地而起,应运而生。它,像一张大口,随时待命,准备吞食一切到嘴的美味。
孰知,近代交通格局的巨变,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出现,导致了水运的没落。鄱湖长江的货物吞吐量大大下降,繁华的姑塘镇,盛极而衰。1931年,姑塘海关被正式关闭。即便如此,那个依水而居舟楫便利自给自足渔火温暖的姑塘小镇,依然在延续着自己衣食无忧的温馨时光。
小镇的温馨梦乡,最终被日寇的炮火炸得灰飞烟灭。
1938年7月22日夜,姑塘镇,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化为废墟。是夜,姑塘,这个曾经充满神话裹挟诗意的地方,只剩下不尽的哀歌和鄱湖声咽的哭泣……
(附记:前天上午,我独自一人,终于找到了姑塘海关旧址。拍下几张照片,权作史料珍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