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198983t

[交流互动] 探究郑州规划限高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0 18: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洪同志 发表于 2017-6-10 14:34
东京最高楼才255.5米?

是的,目前建成和封顶的最高的只有255.5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1 21:03: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钟磊 发表于 2017-6-1 10:18
说的对!机场限高根本不是主要原因!何况郑州机场离市中心比武汉机场离市中心还远

武汉的阳逻军用机场离市中心也不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2 01: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的好贴,讨论很热烈,有理又有据。多些这种帖,为了喷而喷,实在是太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2 18: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给出了目前最让人信服的一个理由,翅膀兄弟太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3 09: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洪同志 发表于 2017-6-10 14:34
就纽约没文化这句探讨一下,此话怎讲?延伸一句:郑州的文化体现在哪?

探讨之前强调两点:1.说纽约没文化,主要是对比欧洲的一些大城市(巴黎,伦敦等)。2.没文化主要指的是缺乏文化积淀(纽约是移民城市,人口构成复杂,没有相对统一的观念和文化传承),并不等于不文明,居民素质差,不守秩序。

至于没文化的体现,有很多方面:食物,建筑,语言,生活方式,等等。

但NY也有优点:包容性强,不那么排外,什么样的奇葩在那都能活的很好。

我个人反感一切高楼,但并不能否认,曼哈顿的高楼群某种意义上是美国崛起的精神图腾,是美国人追求霸权的象征。

至于郑州的文化,我想得让老郑州来回答吧,我也是个移民,并不是郑州土著,种种原因不得不生活在这而已。

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3 12: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蒼娃 于 2017-6-13 12:45 编辑
老洪同志 发表于 2017-6-12 23:43
东京高楼是不多,咱先不看细节,但就是大家说的所谓的天际线的美感也在国内超高居多的城市之上吧?


高低错落有致就是好,非常值得咱们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3 1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Adhara_ 发表于 2017-6-13 09:33
东京白、灰色的建筑看着养眼,反观郑州,一群没品开发商大量使用姨妈红和屎黄色,屎棕色,在雾霾天里,看着 ...

可能是土黄色和棕色的建筑耐脏,所以才建那么多土黄色和棕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3 18: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洪同志 发表于 2017-6-13 15:09
我一直坚持我的观点,建筑的高度是暂时的,建筑的品质是永恒的。

郑州很需要像北龙湖那样高品质的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21: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洪同志 发表于 2017-6-13 19:27
再谈摩天楼。摩天楼的开山之作,可以说是伦敦的水晶宫和巴黎的为记年大革命100周年而建埃菲尔铁塔 ...

我总体上是赞同你的观点的,盲目建超高不可取,盲目攀比更不可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21: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98983t 于 2017-6-13 21:43 编辑

盲目建超高是不可取,但我们的城市需要展示城市建设的风采,摩天虽然不是唯一途径,却有独特的作用。追求天际线的壮观效果和追求品质、适宜人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采用合理的规划设计,它们可以共存。

令人遗憾的是,郑州到目前没有出显一个有大量摩天聚集、错落有致,展示城市天际线与风采的区域。我们仅有的是大量分散的中型商务区域,大量轴对称的规划(CBD、副CBD、龙子湖、高铁西广场、东广场、六合等等),这种城市形态设计十分适合郑州的实际情况,可以达到仅仅少量地标就能展示壮观效果,事半功倍,但是规模偏小,天际线也不理想。可以说,本身无错,但却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22: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员虚荣心觉定城市天际线,多地建设摩天大楼热情不减


taegukgi 发表于:13-08-12 13:16


核心阅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超高层建筑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服务业规模太大,而土地资源有限,不得不向空中要空间。但在我国的一些城市,“第一高楼”与宽马路、大广场一样,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工具,一些地方官的虚荣心决定了城市的天际线

“高度竞赛”有多热?

到2020年,中国拥有的摩天大楼数量将是美国的2.3倍

8月6日,农民工老田蹲坐在北京光华路的一处树荫下,仰望着对面82层的国贸三期大楼:“你说住在里面啥感觉?”

从河南商丘来北京打工七八年了,老田进过最高的楼是一家二层小饭馆。“新闻上说,上海有个第一高楼,是对面这楼的两倍高,脖子仰断了都看不到顶!”

老田说的上海第一高楼,是8月3日封顶的上海中心大厦。这座高632米、共124层的高档商务楼,将取代陆家嘴的环球金融中心,刷新上海的天际线轮廓。而在老田的身后,是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深坑。3年后,108层的“中国尊”将在此拔地而起,取代国贸三期大楼,成为新的北京第一高楼。

不仅在京沪两地,近年来,摩天大楼在我国遍地开花,争相崛起。一些地方纷纷将摩天大楼的设计高度瞄准区域第一、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

高646米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已于2009年10月动工,它不仅将轻松夺得“华南第一高”的桂冠,在2014年竣工时还将超越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中国第一高楼。2012年,设计高度60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宣布加高30米,以超越上海中心大厦。而838米的湖南长沙“天空城市”,比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最高建筑--阿联酋迪拜塔还要高出10米,尚未开建,就引起舆论哗然。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标准,超过100米的建筑就属于超高层建筑。而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高于152米的大楼即属于摩天大楼。据摩天城市网粗略统计,截至2012年7月,我国已建成摩天大楼470座,还有332座在建设中、516座在规划中。换句话说,今后十年中国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目前拥有摩天大楼533座,在建6座,到2022年前规划再建24座。这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拥有的摩天大楼数量将是美国的2.3倍。
“第一高楼”安全宜居吗?

超高层建筑,对建筑质量和管理品质的要求都“超高”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追求“世界第一高楼”的不只是中国的城市。在遥远的红海港口,沙特阿拉伯吉达正在建设一座1000米高的建筑--国王塔。这座将于2018年建成的锥形建筑,高耸入云,仿佛将科幻电影直接搬到了现实世界。


然而,国王塔的建设,让投资商、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心存遗憾。这位富甲天下的沙特王子本想建设一座1600米的高塔,但受限于当地的地质条件,才将高度减到了目前的1000米。


地质条件是所有摩天大楼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超高层建筑地基开挖都比较深,这一过程需降压排水,会导致地表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陷。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不断长高的城市,能否守住不变的地平线,仍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从经济角度看,软土地质、高烈度地震区,不适宜建设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尽管现代技术可以解决结构稳定的问题,但造价不菲。”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四设计所所长马泷举例说,北京建筑抗震等级标准是8级,上海、深圳是7级,抗震等级高一级,超高层建筑造价就要翻一倍。


超高层建筑救援也是世界性难题。据介绍,针对高层建筑的消防、救援车辆主要有三种:举高喷射消防车、云梯消防车、登高平台消防车。一般的消防车,最高施救高度仅40多米,目前我国云梯消防车最高救援高度为101米,而对于更高层的救援则只能依赖大楼本身的消防带、感烟喷淋系统、避难层,以及顶层的直升机。


今年引发社会热议的长沙“天空城市”,号称4个月能建好202层的地上建筑,就引发了社会对其安全性的质疑。业内人士分析,基于工期,“天空城市”很可能选用纯钢结构。而纯钢结构无法克服火灾的致命打击,会使超高层建筑救援陷入困境。


“美国‘911’事件后,业界认识到纯钢结构的局限性,世界上的超高层建筑大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防撞、耐火。”马泷介绍,目前超高层建筑均设计为“分区管理”,每百米为一个区间,并设避难层。遇到火灾,也是两个避难层之间有损失,除非建筑内部感烟喷淋等自救系统出现故障,或人员疏散无序产生踩踏事件,否则一般不会有人员伤亡。


除了建设,超高层建筑的管理维护也面临巨大挑战。超高层建筑一般会容纳上万人同时办公,对通风、供电、供暖、给排水、电梯等系统的要求也更高。为了减少高空气流扰动,超高层建筑一般都封闭运行,上海金茂大厦的空气流通和冷暖调节全靠一台功率高达28000千瓦的空调,相当于9000多台一般家用空调的功率总和。如果这台空调出现故障,就意味着全楼上万人都要在闷罐里工作。


造价昂贵、动辄近百部的电梯系统,更是维持超高层建筑健康运转的心脏。一旦“掉链子”,后果不堪设想。今年6月,世界上最高的住宅--414米的阿联酋迪拜“公主塔”,电梯发生故障,住在顶层的富豪不得不爬97层楼才能到家。深圳京基100大厦的负责人坦言,大楼电梯每上下一次就花掉10元运管费。


“即便是清洗每栋高楼10万平方米左右的玻璃幕墙,也是个艰巨的任务。超高层建筑的‘超高’,不仅是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更是对管理品质的要求。它需要一整套现代化、精密化、智能化的运转系统,是传统楼宇管理所无法企及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说。


有必要造这么多“第一高楼”吗?


目前,数量为美国88%的中国摩天大楼,支撑仅为美国29%的第三产业产值


尽管超高层建筑面临的挑战众多,但我国不少地方建设摩天大楼的热情不减,甚至像义乌、华西村等县级市、村镇,也竖起了超过300米的高楼。


“受人口、土地、价格等因素制约,在中国东部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金融区,建设超高层建筑是一种必然。”马泷认为,在北京这样的人口高密度地区,150米应该成为建筑的普及高度。节省出的土地,可以更多地用于绿化、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务,完善宜居环境。


连续而紧凑的空间,是超高层建筑的最大优势。马泷介绍,与普通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主要是结构和电梯增加了造价。200米至300米超高层建筑的单位成本,比100米以下的普通建筑要高40%至70%,300米至500米的单位成本,比100米以下的普通建筑要高70%到1.1倍。“在土地价格上涨的今天,建设300米以下的超高层建筑反而能通过提高容积率来更好地消化土地成本。”


追溯历史,缓解城区用地紧张,促进商业繁荣发展,是摩天大楼的建设初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旧金山兴建了13座摩天大楼,支撑其发展的主要是硅谷高科技企业及相关投资公司。以帝国大厦、世贸中心为代表的纽约超高层建筑群,不仅汇集了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以及能源制造业巨头,创造了富可敌国的金融中心,更为寸土寸金的曼哈顿“省”出了占地5000多亩的中央公园。


“超高层建筑一般以写字楼、酒店、购物中心的综合体居多,服务对象通常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厂房最多只需要三四层高,只有像银行、保险、咨询、互联网等第三产业十分发达、城市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的地方,才需要集约型的高层建筑。”杨保军认为,像北京、上海这样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一线城市,有必要适度发展超高层建筑。


然而,我们需要数量为美国2.3倍的摩天大楼吗?


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16万亿元,却已建成摩天大楼470座。这相当于中国以美国88%的摩天大楼数量,支撑仅为美国29%的第三产业产值。美国平均每座摩天大楼对应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近1500亿元,而中国的这一数据还不足500亿元。


展望未来,如果我国以目前的速度发展第三产业,到2022年仍无法达到美国2012年的规模。可按规划,届时我国已建成1318座摩天大楼。这意味着,每栋大楼支撑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目前美国平均水平的40%左右,是投资强度极低的粗放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超高层建筑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服务业规模太大,而土地资源有限,不得不向空中要空间。但在中国的一些城市,‘第一高楼’与宽马路、大广场一样,往往成为政绩攀比的工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翟宝辉说。
城市天际线应由谁决定?

现代化内涵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不是楼宇高度的提高,超高层建筑不宜过密


时下,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人口不足百万,土地十分充裕,第三产业增加值仅百亿元有余,却在兴建五六百米高的区域“第一高楼”。一些高楼,开工之初还是“第一高度”,建设中就被人赶超,完工时很可能已经被挤出了前十的位置。为了守住“第一”的名声,一些城市不仅把建筑设定在不切实际的高度,还往往预留空间,临时加装饰物,只求比前一个封顶的建筑多盖个三五十米。


摩天大楼是资金密集型商品,只有在资金极度廉价的时候,才能诱发企业或地方政府的建造冲动。也正因如此,建筑界有个“劳伦斯魔咒”,即摩天大楼开工之日,就是经济过热萌芽之时;摩天大楼的落成之时,则往往是经济危机到来的信号。像纽约帝国大厦、吉隆坡双子塔等知名建筑,都应验了该魔咒。


而目前,我国不少“第一高楼”的背后,却是地方国有资本在支撑:天津117大厦有天津国企海泰控股的身影,南京紫峰大厦的股东之一是南京国资集团,大连、武汉的绿地中心则是上海国有控股企业绿地集团的项目。


“一些地方的开发商明知无法收回成本,却热衷于盖‘第一高楼’,背后往往是政府承诺将建设‘第一高楼’与其他土地的一级开发权捆绑受让,有些甚至可以零成本获得开发区的大片土地。”翟宝辉坦言,一些地方争相修建“第一高楼”这种脱离市场基本面的问题,一定不是市场因素导致,而是权力的指挥棒出错了。“这些‘第一高楼’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市长说了算。市长的虚荣心决定了城市的天际线。”


超高层建筑投资高、体量大、技术精,是城市与企业实力的象征,也是面子工程的“重灾区”。“一届政府,如果想快点见到成绩,盖大楼是最容易的。”杨保军透露,曾有开发商想在内蒙古某市建楼,结果当地政府要求它必须盖到百米以上,“不盖百米不批地,盖到百米可帮着找银行贷款。”


然而,“身条高”并不意味着收益高。超高层建筑不断崛起,高端租客却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一座摩天大楼都能消化掉每天上百万元的运营费用。昔日的深圳第一高楼地王大厦,目前的租金水平已沦落到市场中低档。


脱离市场的“拔高”,还会让超高层建筑沦为笑话。1931年落成的纽约帝国大厦,由于恰逢经济萧条期,直到上世纪40年代之前,大量办公室一直处于空置状态,以至于当时人们取其谐音,戏称它为Empty State Building(空国大厦)。


“超高层建筑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会加大城市的负荷,造成光污染,形成热岛效应,带来区域拥堵等城市病。”杨保军认为,某些毫无章法的“拔高”,甚至会破坏城市景观。“城市天际线就像一幅乐谱,音符错落有致。超高层建筑就是其中的高音,规划得有章法,就是花腔高音,否则就是破音。”


杨保军认为,中国城市规划最佳密度以每平方公里1万人左右为宜,超高层建筑不宜过密。眼光应多关注地下,而不是天空。“现代化的内涵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不是楼宇高度的提高。而且城市现代化的程度,往往是由隐性部分决定的,比如地下管网、服务水平等。像新加坡等国家都是在80年前就花巨资把地下五层开发完毕,然后才做‘表面文章’。”


“这或许是中国经济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特点。”马泷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对精致的玻璃模型。这两栋貌似纽约世贸双塔的300米高楼,不久将落户乌鲁木齐。“我们仍处于追赶中,有一种文化不自信、经济不自信。急于自我表达,太需要别人的承认,于是第一高楼就像奢侈品一样,不是人人能拥有,一旦拥有,就显得不一样了,哪怕有时它不那么实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8 04: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型的分析啊

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8 11: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蒼娃 于 2017-6-18 21:31 编辑

超高多的城市不一定人多地少,人多地少的城市超高一定多。这里的超高是指152米以上(国际标准)的高楼,2012年中国非住宅摩天大楼超过350栋,算上住宅有上千栋没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8 14: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sdb 于 2017-6-19 21:20 编辑

       典型的酸葡萄,为什么欧洲和日本不建超高,中国的城市就不应该建超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东京的精致度确实好,你学得来么?人口素质就那样,想一步登天?既有超高,又有精致,岂不是更好?以后日本人也会羡慕中国的上海深圳,等着看吧!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崇洋媚外,在中国,除了北京因为特殊因素,其他有能力的都该好好规划自己城市的天际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21 16: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滨河新城会有300+    贴主qq多少   有件大事儿想和你讨论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4 06:02 , Processed in 0.045629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