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xdwxd 于 2013-11-26 17:34 编辑
山西军政府成立后,立即召开会议,安排光复全省和堵截清军的任务,征尘未洗的姚以价再次临危受命,担任东路军总司令,于第二天率军赶赴娘子关省界。军政府同时宣布年号采用黄帝纪元4609年,悬挂“八卦太极图”白旗,改《晋阳公报》为《山西民报》,同时还派代表向祁县富商渠家和乔家借款四十万以度周转。
85标第三营管带熊国斌一向反对革命,他在当天傍晚率领第三营入城来到第86标驻地求见阎锡山,阴谋行刺,被击毙,他的部下有一部分溃散,此前,驻防城内的数百旧军也大多溃散,山西军政府对他们未能及时进行收编,致使这两支溃兵开始在市内抢掠。一部分即将开赴娘子关堵截清军的士兵在藩库领取军饷时也公然抢劫库银,守卫士兵无力制止,于是也参加了抢劫,有人还怀疑一些高级军官有计划地组织士兵实施抢劫。10月29日,太原在光复后的第一个夜晚陷入了一片混乱,乱兵和趁火打劫的歹徒横扫西羊市、估衣巷、帽儿巷一带的商号,并且放火焚烧,彻夜不绝,军政府派出部队镇压,约有一二百人被就地正法,负责守卫藩库的第86标排长张振声被枪决。
山西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往往更多的显示于分裂动乱时期,辛亥革命无疑又是一例。太原起义虽然历时较短,但它在整个辛亥革命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时间上说,山西在全国是继湖南、江西、陕西之后第四个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并与陕西联成了一片。从地理上说,山西近在天子脚下,随时有可能兵出娘子关、大同而断绝南北交通、直趋北京。从影响上说,太原起义不仅带动和促进了山西全省的光复,而且,这场在清政府自以为统治最为稳固的北方爆发的起义,对腐朽的满清王朝带来了巨大的震憾的威胁。孙中山先生曾评价说:“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清廷得知太原起义,大为震恐,马上命令吴禄贞将军率领第六镇(师)开赴石家庄,准备镇压山西革命。吴禄贞曾留学日本,为同盟会员,在他的倡导下,吴禄贞与阎锡山在娘子关会晤,计划共同组成燕晋联军,截断京汉铁路,直捣北京。但是,吴禄贞的意图被暴露,袁世凯派遣被吴禄贞撤职的一名旧部以白银三万收买了吴禄贞的卫队长,吴于11月6日遇刺身亡。吴禄贞牺牲后,第六镇迅速分化,已经到达石家庄的两营山西革命军被迫撤回娘子关。第六镇的同盟会员和革命者们护卫着吴禄贞等烈士的灵柩同时归晋,吴禄贞将军的遗体被临时埋葬在娘子关。1912年3月,山西同盟会将吴将军的灵柩迎至太原,停于昭烈祠内,召开追悼大会,并邀请吴的家属为之易棺改殓。次年,山西同盟会在石家庄为吴将军铸立铜像和石碑,修建了墓地和专祠。
辛亥革命中的太原起义虽然就发生在几十年前,但是,由于时局动荡、史料佚散以及主要领导人阎锡山后来积极反共等多种原因,再加上起义参加人员多年之后在回忆时难以避免的疏漏与错误,以至于这次起义的许多史实已经成为历史之谜,在许多有关太原起义的权威性著作中,都出现了互相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记叙。不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存在争议,某些细节也有时候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例如,关于谭振德,就也有死于起义军攻取巡抚衙署之前和之后两种说法。关于熊国斌之死,我在正式出版的书籍上看到了四种说法,一、小解时被阎锡山的马弁枪杀,二、向阎锡山开枪行刺时被阎的马弁枪杀,三、被阎锡山本人枪杀,四、行刺阎锡山时被击伤,拖至营门外灰窑内活埋。
关于陆钟琦的妻子唐氏,有的说是被起义军刺死,有的说是被流弹击中腿部后失血过多而死,还有人回忆说她中枪后逃至关帝庙躲藏并未殒命,不过,最后一点明显存在错误,可以确信唐氏死在了太原起义中。陆钟琦当时在太原的家眷还有长媳和她的三个子女、次媳陆光熙之妻施氏和她的女儿陆士嘉以及三儿媳,她们和一些仆役从衙署东跨院东墙上挖洞逃走,后来均迁居北京。陆光熙的女儿陆士嘉后来留学德国,起义军敢死队队长郭登瀛的儿子曾在德国见过她,陆士嘉回国后在北京一所大学任教,陆钟琦的长孙陆鼎元后来在北京以出租小人书为生。
另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是关于娘子关的失陷。12月9日,南北议和开始,双方同意先行停战,但袁世凯为了在谈判中争取有利地位而以电报不通为由违约进攻娘子关,娘子关在三天后失陷。对此,一种说法是东路军总司令姚以价在清军重兵压境之下坚守至最后才被迫撤退,另一种说法是姚以价在与其它将领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于12月11日弃军出走,先于阎锡山等人返回太原,阎锡山因此准备将其处以军法,姚以价在同僚的保护下连夜逃往天津。
这桩未能了断的公案最终成为辛亥功臣姚以价一生莫须有的污点,姚以价次年返回太原时,报纸上就此事对他进行责难,姚以价一怒之下砸了报馆,将报馆主笔门牙打掉,愤然离晋,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姚以价此后参加过二次革命、护法战争、直奉大战。抗日战争爆发后,姚以价避居陕西,送爱子姚鸣第从军,姚鸣第后来牺牲在聊城战役中。姚以价于1947年病逝于西安,去世后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娘子关失守后,阎锡山仓惶北逃,太原被清军占领。在正在进行的南北议和中,袁世凯借口太原起义军曾有劫掠行为而拒绝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孙中山先生为此对山西代表承诺:“宁可议和决裂,不能不承认山、陕的革命同志。”南北议和结束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阎锡山韬光养晦输诚示忠,消除了袁世凯对他的猜忌,于1912年4月4日率军回到太原,重掌山西政坛。
1912年八月,阎锡山致电正在北京的孙中山,邀请这位革命伟人访问山西。9月18日下午,孙中山乘坐专列抵达太原。第二天,山西各界人士在山西大学堂举行欢迎大会,孙中山发表演说,热情肯定了太原起义的历史功绩。9月20日下午,孙中山先生在海子边与山西各界群众一万余人见面,海子边后来一度被改名为中山公园,而他凭栏演讲的原劝工陈列所阁楼至今被做为文物保护。
附录:本章背景资料
阎锡山史料专辑;阎锡山与山西辛亥革命
姚以价;孙中山太原之行;新满城和新城南街;从首义门到五一广场
山西为什么会被授予“模范省”的称号,阎锡山为什么要下“罪已令”,阎锡山是如何凭借山西而成为中国四大军阀的,全国军阀与政界代表云集太原在酝酿什么阴谋,冯玉祥、孙殿英为什么要在晋祠隐居,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二十八章:民国春秋
阎锡山像
1912年出孙中山访问太原时与阎锡山合影
太原首义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