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1-24 14: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4-11-24 14:41 编辑
一副对联道尽八百年沧桑
八百年风吹雨打 今日尚可屹立不倒徐沟真乃圣地;
几十载有看无修 明天或成瓦砾一堆古城再无古迹。
这副由当地人所书、去年张贴在清徐县徐沟城隍庙栖霞楼门前的对联,道尽了徐沟文庙城隍庙建筑群的八百年沧桑。
该建筑群占地9900平方米,是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光绪《徐沟县志》记载,该建筑群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明初被水淹没后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除栖霞楼外,建筑均被火焚,后再建。该建筑群是太原仅存的一处完整的传统庙院组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尤其是城隍庙的栖霞楼,造型雄伟独特,三层重檐层层叠起,斗拱密麻,用1000多条大小不同的木构件串连而成却不用一钉一铆,设计科学严密,巧夺天工,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只是,当11月17日记者来到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前时,看到的却是一幅因几十年间缺乏维护而摇摇欲坠的景象:栖霞楼顶干枯的蒿草密布,因瓦当掉落,不少木构裸露在外任凭风吹雨打,中部墙体坍塌,底部因盐碱潮湿使得支柱底部变得腐朽。进入院内,蒿草遍地,茂密的芦苇甚至有一人高,随处可见散落在地的残砖破瓦。原本用来维护城隍大殿而砌起的墙柱也出现倾颓。即使是栖霞楼后面前些年重修的厢房,也因地面过于潮湿而使墙体出现盐碱化现象。
时下天干物燥,为防止火灾发生,建筑群的看护人苏金生正组织村民在院内除草。“栖霞楼其实是个为城隍爷唱戏的乐楼,我小时候在这里看过戏。只要在栖霞楼内柱子上搭上木板,就是一个戏台。”现年70岁的村民段有福说道。在老段的记忆中,那时的栖霞楼是一个北面呈开放式的建筑,顶部完好,支柱干燥结实,即使是栖霞楼前面地上铺着的青砖,也与现在的有很大不同。“这种砖又大又厚,长宽接近二尺,我们都叫它海砖,一块砖可以站四个人。”他说道。只是如今,这些海砖早已无影无踪。尽管栖霞楼损坏严重,但从顶部纷繁复杂却排列有序的斗拱组合与木雕上仍不难看出建筑的精美。据正在除草的村民介绍,尽管建筑群内部的各种塑像和壁画早已荡然无存,但因为此处在建国后曾做过很长时间的粮站,才使得整体建筑躲过文革浩劫而幸存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