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5-29 09: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政党高层云集 默克尔首访 大事密集在深进行释放什么信号
阅读:2172018-05-29 08:32作者:傅静怡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王泽权
德国总理默克尔首访深圳
上周深圳先后三次上了全国媒体的头条:连续上头版!央媒齐解“深圳密码”;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专题会议,于5月26日至28日在深圳举行;德国总理默克尔首次访问深圳夸赞深圳创新企业……
而这几大事件在一周多的时间密集发生,都在指向同一个信号,深圳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最耀眼的成果,正在被中国介绍给世界。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深圳也被赋予新的符号意义——它是中国发展路径成功最有力的“物证”。被作为样板推向全球舞台的深圳,最新的命题已经是,如何让自己走得更远?
“改革开放”和“深圳样本”
●不仅对中国城市发展有借鉴作用,对其他国家和城市同样如此
上述三件大事,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被连接到了一起,而在这三件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深圳样本”和“改革开放”都被作为关键词反复提及。
在默克尔的第11次访华前,新华社撰文评论时就表示,“深圳是改革开放第一个‘窗口’,不少德国企业落户这里,从深圳管窥中德合作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历史,更具现实意义。”而到了深圳以后的默克尔,在为德国工商会深圳创新中心揭牌、参观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和深圳初创企业碳云智能科技公司后,一方面称赞深圳的发展成就非常罕见,另一方面表示“中德要重塑关系,以适应数字化时代”。
在媒体一致关注默克尔点赞的新闻同时,中国德国研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孟虹指出,需要看到在改革开放40周年时,默克尔到访深圳传递出一个信号,深圳从对中国国内的重要性上,上升到了对国际其他国家和城市的借鉴作用和重要性上。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发展道路上极具样板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轨迹,就是从特区开始辐射到江浙一带,再辐射到内陆地区。而现在这个样本看起来不仅对中国城市发展有着借鉴作用,对于德国也有着借鉴意义,深圳的成功在于精神上的创新,了解学习深圳的勇、闯和创新精神,这对于现下的东德地区来说,依然很有意义。”
“全球朋友圈”扩张至85个城市
●深圳在国家外交舞台、政党交流舞台上的角色也变得重要起来
实际上,这几年深圳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张,在经贸上和世界各国建立联系的同时,也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增多。根据深圳市外事办公室数据显示,从1986年深圳与休斯敦结缘首个姐妹城市,截至2017年12月31日,深圳市共与55个国家的85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包括22个友好城市和63个友好交流城市。
连年以来的“全球朋友圈”扩张,在这一次的默克尔访华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专题会议上达到高潮。专家认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样本被推荐给世界的同时,其在国家外交上承担的责任、在外交舞台、政党交流舞台上的角色也变得重要起来。
以默克尔的访华为例,在结束深圳之行后根据规划,两国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领域开展合作,挖掘在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发与合作潜力,探讨共同组建合作平台或研发中心,支持两国科技部门商签创新合作谅解备忘录,打造中德合作的“新引擎”。
根据分析,近年来德国与中方的合作,集中在机械、化工、电子和汽车制造行业,而这些行业也正是深圳的强项。换句话说,中德过去的合作与此次的未来合作,深圳在其中都起到关键性作用。而默克尔此次参观的深圳企业碳云智能科技公司,作为诞生在深圳的中国新锐生命健康“独角兽”企业,让默克尔更感兴趣的是企业创立背后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碳云正像是一个缩影,说明了深圳企业的成长轨迹。
而在默克尔到访深圳之前,应国务院总理**邀请,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理基思·罗利于本月14日至19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基思·罗利于18—19日到访深圳并参观部分企业。
深圳窗口价值进一步凸显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耀眼的成果,变成中国回答世界的一个答案
根据国内媒体报道,在2018年5月21日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版,一篇题为《投资者怎样误读中国而被甩出去》的文章,引发一连串反响。这篇由哈佛商学院杰出教授Vijay Govindarajan和布鲁金斯学会哈钦斯金融和货币中心主任David Wessel合写的文章。这篇文章认为:中国具有比美国更强的发展动力、想象力、远大抱负和创新能力,美国投资者应当拥抱中国企业的创新力,而不是排斥与恐惧。文章写道:“在‘中国的硅谷’深圳,我们发现一个富有活力的技术生态体系已经形成,并且向中国的巨大市场快速扩散。这个技术生态系统包括人才、资金、供应链和政府支持。”
如果说过去国际上对于深圳还有着一定的负面看法,比如说“山寨之都”,而如今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的背景,深圳正在被世界重新打量。在国内一轮对于深圳的报道后,国外媒体也对于深圳模式进行了重新的剖析,而这一轮的剖析,恰好印证了深圳的窗口价值。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尤其是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衔接越发紧密。如果说过去是世界能带给中国什么机遇,现在世界可能更关心中国能带给世界什么机遇。在此基础上看深圳的改革开放之路,通过把深圳的结构调整、改革创新、产业升级的方式展现给世界看。一部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史,同时就是党的执政能力不断获得提高的历史。作为样本和代表的深圳,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奇迹、特区速度,而是隐含着制度模式、执政能力等一系列世界关注的中国内容。
在昨天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专题会议上,不少来自国外的政党代表对于深圳的看法,都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成功。有人关注深圳的政策推行速度,有人关注深圳的科技创新成果,还有人关注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而这些关注的背后,都有着一句“深圳是世界瞩目的一个发展奇迹”感慨,深圳的成果正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耀眼的成果,变成中国回答世界的一个答案,成为中方与世界合作的重要平台,一次性展示给全世界看。
观察
进入全球舞台的深圳 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
深圳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步伐,进入国际视野和全球舞台,而如何在这个舞台上继续发挥“深圳优势”?这是下一个十年留给深圳的课题,也是深圳自己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深圳要面对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两个,进入全球舞台后要求会更高。首先在制造业方面,深圳目前承担了研发设计、技术输出、金融服务、产业链管理、国际贸易等高端职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深圳如何抓住机遇、补齐短板、辐射周边成为关键看点。
创新研发 完善机制
在制度创新方面,深圳一方面要寻找“软实力”“巧实力”,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制度建设。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和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缺乏本地高校“人才输血”是绕不开的短板。在创新研发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倒逼的结果,而面对国际化的竞争,深圳的创新体系亟需更新迭代。
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深圳大学副教授肖俊就建议,深圳未来可以在完善市场经济法治环境、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精简机构削减职能减少行政开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几个方面继续深化改革,继续推动前海自贸区在市场开放与高效管理方面的探索创新。
辐射周边 补齐短板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说,今天广东和港澳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问题,尽管港澳和珠三角9市各有各的优势,但由于一些制度壁垒,资源融合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广州的商贸,深圳的高端科技,香港的优质金融制度和教育科研实力,珠三角腹地的传统制造业,各个城市在各自领域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各地的优势没有实现高度整合和有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打破这种行政分割,实现资源优势融合互补,产生化学反应。
而谈到深圳的短板,在上周六举行的未来论坛深圳峰会上,多名科学家和企业家普遍认为,基础研究很可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陈十一就说,深圳的人比旧金山湾区多,建设比旧金山湾区好,到底为什么比不上旧金山湾区,主要是基础研究比旧金山湾区差,希望深圳有朝一日诞生一个斯坦福大学,补齐短板。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夏志宏则建议,深圳的发展需要在基础科学上投资。
编辑:王泽权
链接:http://www.oeeee.com/html/201805/29/635333.html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多有情调、有情趣、有情况的自媒体资讯,点击下载南方都市报客户端体验http://corp.oeeee.com/ndap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