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3-20 09: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墟 (深圳圩)
虚同墟字,意为集市,北方人所说的赶集,客家人所说的趁墟,现代人所谓的逛街之地。
令当代“深圳”得名的集镇深圳墟(今罗湖区老街一带)出现于清代展界后的新安县,在深圳原居民的传统理解上,“ 深圳”只是指现今东门市场一带,即“深圳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对深圳墟的记载。在深圳特区建立前,整个宝安县里面,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客家人,宝安县西部,主要是广府人,深圳墟位于东部地区,属于客家区,因集镇西侧的一个深水沟而得名(“圳”在客家话中指水沟,客家地区带有圳字的地名是极其常见的,如梅州、河源、惠州的圳上村、圳下村、圳头村、湾圳村、三圳、石圳、圳塘口村以及龙岗区的圳埔岭村等,而其他地区却较为罕见)。
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相当于今日深圳的区域内已出现36个墟(集镇),深圳墟即是其中颇为繁华的一个,拥有东、南、西、北四门。每到农历之二、五、八日,深圳墟便迎来了一片热闹的“墟日”(赶集日),最为繁荣之所是东门一带。今天深圳的商业中心区之一东门老街,便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1949年10月16日宝安解放后(于1953年)因深圳墟接近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亦发达,便将县城从南头迁往深深圳墟.
深圳墟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 ... 20168477?fr=aladd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