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429|回复: 12

[上谷档案] 听“50后”讲记忆中的保定年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5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楼在长高,人们在倡议少放炮;随时好吃好穿,不再盼着过年“穿新衣戴新帽”;电话、短信乃至QQ问候,代替了传统的上门拱手、磕头……时代在进步,习俗也在悄悄进化中。年终岁尾,中国人讲究总结旧岁,计划新年,回忆更是一桌年夜大餐。为此,本版特约土生土长的50后,讲讲他们记忆中的年味。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6: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努力生活 于 2013-2-15 16:21 编辑

喝了腊八粥,

  就往婆家走

  

  那时节经济不发达,物质也相对匮乏,人们工资不高,买什么又都要凭票证。所以平时多是粗食淡饭的,吃点细粮也是奢侈,因此特别盼望过年。

  过年可是个大大的喜庆日子,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最吸引的是可以放鞭炮,“噼里啪啦”地特别开心。其实一进腊月门儿,心就慌慌了。首先迎来的是吃腊八粥。所谓“腊八粥”,据说是以前穷人到了年根底下交完租税,再还了饥荒后,缸里没得多少余粮,扫扫囤底、瓦罐、口袋里的残存,只能熬锅杂谷粥而已,后来觉得口味不赖,竟成了习俗,算是个改善。解放后当然不用还谁的债了,就纯粹是喝着玩了。现在还放些什么莲子、核桃仁、银耳什么的,讲究口味,重视营养,还有罐头听装。儿时每当家里火炉子上的粥锅里咕嘟咕嘟地一冒泡,五谷的香味就出来了,禁不住馋,趁妈妈不注意,舀一勺喝,烫得直个劲儿地吸溜。

  俗话说:“喝了腊八粥,就往婆家走。”当然是指结了婚的人。我没哥哥姐姐,也就没有经住过这样的事儿,况且这是保定周边庄户人的习俗,未必城里通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6: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腊月二十三,

  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为的是用糖瓜的粘性粘住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嘴,等他们到玉皇大帝那儿汇报工作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其实二位一直在厨房蹲着,家里人一年都干了些啥,他二位也未必清楚。倒是我们小孩子吃糖瓜弄得满嘴角都是糖油须子,上下牙还得使劲地张,才能张开了嘴,也算一景。

  我最不愿意的是扫房,家家户户大人们头上捂着头巾,戴着口罩,穿着旧衣裳,用掸子、扫帚都到处打扫,弄得尘土飞扬。去邻家找小孩子们玩,老被轰,不叫进家,说是:“别弄一身土,外面玩儿去吧!”真的,等屋里头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再去看,哇!玻璃擦得明镜似的,贴的窗花各色六样的,什么鸳鸯戏荷花,喜鹊登梅,叫人看着喜兴。

  我张大爷他妈,剪得最好,活灵活现的,我真纳闷儿,她老人家都一百岁了,还能做女红。我们小孩每家串着看年画,看谁们家的最好看,有四扇屏,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也有八大样,四大须生,四小名旦,追鱼,柳毅传书之类,还有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好,超英赶美啥的,到了“文革”时期就把这些老画,当四旧扫了,满世界都是八个样板戏,我们最爱模仿的是《智取威虎山》里了的杨子荣毙栾平栾副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6: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努力生活 于 2013-2-15 16:20 编辑

备年画,

  买鞭炮,

  都得凑热闹

  

  说起年画,过年必不可少。到街上买年画,爱去老马号里的晓钟书店,里面画样儿多,人也多,拉着好几条绳子,上面别着样画,买几号就要几号,柜台上去取,就是爱凑热闹呗。

  沿着西大街挤在人群里往回走,看铺子门脸挂的蓝白红幌子,墙上贴的彩纸标语,不外乎是祝贺新年的吉祥话:注意防火,防煤气中毒,平安过节等等。过了大西门可就走不动了,登上双井胡同西头的半截子城墙往下一看,现在的滨河公园附近,小蓝桥的东边,那时是一片稀疏的小树林。 是农村来的卖鞭炮的市场。一辆一辆的大马车横七竖八地停着,车上放着盛炮仗的大板柜,头戴白手巾的爷们儿,空心穿着对襟黑粗布棉袄,露着冻得赤红的脖子,腰上系根绳子什么的,有拉鞭的,有放二踢脚的,比着放,看哪村裹得炮仗响。我依稀记得张登的二踢脚打得最高,在空中爆响,那叫一个脆。

  推着“大水管”自行车,卖苶(音捏)灯的最吓人,燃着火苗,冒着黄烟,半天不响,叫你等得心慌,突然“腾”地一声,吓人一跳。我们一大群孩子满地踅摸,找没响的小红炮,一会儿就捡不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6: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锅煮肉,

  蒸饽饽,包饺子

  

  回到家里看,大人在煮肉,铁锅煮的香,那时人们肚里没有油水,家家都爱要肥肉,讲究几指膘,越肥越好,解馋,还可以熬出大油来。

  最好玩的是用火筷子燎猪头上的毛,我愿意干,烧的猪皮冒油,吱吱地响,味道也有趣。上水下水的,没有做过,因为大人不会鼓捣,就买点现成的。如六味斋做的肠、小肚儿、肝儿什么的,味道好,颜色正,不像现在卖的,有些非得加颜色,弄成红红的,怪吓人的。豆腐、宽粉条是要备些的,熬白菜炖肉最是实惠。

  我最爱看妈妈蒸饽饽,把面用剪子铰成各种小动物形象,小狗小猫,金鱼、小鸟、小刺猬什么的,用红豆或者红颜色点成眼嘴,上屉蒸,一掀锅盖,云里雾里,活灵活现的,满满一窝子小白胖子。过了二十六七,摊耨耨,耨耨又叫折饼、小米摊黄子,是用小米面做的,有股子灶火味儿,泡肉汤特好吃。还有炒茶面,用白面加些牛油炒,加上白糖,有条件就放点芝麻核桃仁,碾碎的花生仁也好,炒好后沏着喝,很是美味。

  到了二十九三十,照例是要包饺子了。包好的饺子摆在篦帘上,上面盖几张砸了铜钱的黄纸,黄纸上再压几枝芝麻秸,我妗子曾说是怕姜太公媳妇偷吃生饺子。那时节,我过一会儿就掀开盖的黄纸数数,一遍数错了,就再数一遍,老怕被那个“馋嘴媳妇”偷吃了。我们隔壁是老家主,三十下午还请宗亲,就是上坟接“三代宗亲”回家过年,在院里搭个小神棚,插香,摆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6: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努力生活 于 2013-2-15 16:22 编辑

 除夕守岁,

  没春晚,没麻将

  

  三十晚上,吃了饺子,我们都跑到外面烤火,人们把家里的旧扫把什么点燃,说是烤烤,一年不腰腿疼,时而偷着扔进个炮仗,“嘣”地一声,吓得老女人、小女孩直骂:“谁这么讨厌!”我们早跑得老远,偷着乐呢。

  晚上熬岁可是个苦差事,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除非玩玩纸牌,捉娘娘,说个笑话什么的,麻将没有,当时被禁止。玩乏了,就穿着家做的新学生蓝、北京蓝的便衣棉裤褂,照镜子,没有穿衣镜,就用小圆镜局部看,远程看,我妈总给我做对襟的,我都不好意思穿出去,我喜欢化学扣的,时尚。还有家做的小骆驼鞍棉鞋,条绒面白边线底像个小豆包,这鞋暖和,但是踩雪水,不行。一湿透了拔凉。还有布袜子老往里退,特别别扭。

  现在想来,这身新衣服和新鞋袜,包含母亲的多少慈爱和辛劳,从裁剪到缝制,从打夹纸到纳底子,真是慈母心,密密缝。熬到三更实在困了,就和衣而睡,母亲还得一个一个孩子地扒,擩进被窝里,把手里攥的花生瓜子掏出来,省得带进被子扎得慌。

  至于年后的过法,和现在差不多,只不过那时拜年的阵仗大,整个家族几十口子人串着街拜年,那叫一个热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5 19: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化,高科技……生活在变化,慢慢习惯了,也就成了新的传统。在很多很多年后,我们的后人也许会盯着IPAD,惊讶的说:过去的人们竟然在城市里放鞭炮!太危险了吧(^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6 12: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50后,但没有离开过保定市,50-70年代生活在西大街与永华路交叉口附近,是当时保定的中心区域。感觉除了上门拜年的很多外,与现在没有大的区别,只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过新年、春节会发些副食品小票,比如1号票可以买2斤豆腐、2号票可以买1斤奶糖、3号票可以买1斤花生、4号票可以2斤粉条、5号票可以买一斤牛羊肉等等,还要给香油、大米、富强粉指标,用粮本购买。总之是很丰富的。现在这些东西敞开供应,因此没有新鲜感了。另外,春节一般是初五上班(三十要工作到下午4点),经常提倡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很多企业节日不休息赶任务,也是很有意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6 14: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noeuro 于 2013-2-16 14:56 编辑

回复 6# 努力生活


    80年代也是一个样啊。
我老人家10岁那年,兜里没几个零花钱,想自己买鞭炮,动手剥了一棵榆树皮,卖了榆皮得了7块钱,是整个八十年代收入最多的一次。

春节放鞭炮,自己改造成铝粉炸 药;用小炮改成二踢脚;用铁管和鞭炮改土炮----------现在的孩子要么没胆,要么就傻到伤了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9 21: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怀念桂花蒸的窝头,很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19 23: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50后的保定年味,让这90后的保定人眼馋啊~~享受不到老保定的老年味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0 15: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味确实最足了,而且每年都有新提高新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 20: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网易上的“而是坏人变老了”指的就是这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9 05:01 , Processed in 0.07806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