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783|回复: 11

[城建规划] 张养浩故居云庄或将重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6 11: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锦池景观透视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6 11: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近700年过去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依然脍炙人口,它的作者、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现长眠于天桥区北园街道办柳云社区张养浩墓公园。如今,在墓地西侧,张养浩故居云庄有望重现,记载中位于庄内的云锦泉寻源工作也已展开。
云庄策划
拟与张养浩墓整合 目前正在报批
    700年前的济南城北,青山隐隐,烟水荡漾,隐居的张养浩写下了一组名为《我爱云庄好》的诗来赞颂自己的家园。彼时的云庄,梨、杏、桃、柿成林,林边建绰然亭,面亭开凿云锦池,池中豢养苍白二鹤,立一奇石两峰,云庄的正厅则取名“遂闲堂”。
    关于云庄的大体位置,据考证应该在今张养浩墓西侧。“在很可能是云庄旧址的地方,我们策划兴建一批反映张养浩生平及文学典故的纪念建筑,一定程度上复原当初的‘云庄’。”柳云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策划项目位于大明湖中轴线北段,东临西泺河路与张养浩墓隔街相望,西临生产路,北临水屯北路,与规划中的北湖城市副中心、小清河滨水景观旅游带相邻,面积约88亩,计划需投资2.5亿元,“目前,项目的初步策划已基本完成,正在报批阶段。”该负责人说。
    柳云社区现存的3块水域,为自古留存至今的自然湿地,策划中将保留地块内藕池为云锦池。在云锦池东侧,建造纪念广场,东门牌坊与张养浩墓地牌坊隔街呼应;北侧以张养浩博物馆——— 遂闲堂为中心,形成数个幽静院落,岸线空间收放有致,凸显休闲亲水的景观界面;西侧沿街保证相对完整的商业界面,充分利用生产路等主干道的交通优势;南侧拟设置一条滨水商业街,横穿整个地块;中部以景观为主,亦岛亦湾,有亭有桥,设叠石、飞廊、画舫等。
    “保护和开发云锦池及周围地块,对于延续泉城北郊的水文化有重要意义。”上述负责人表示,遂闲堂等建立后,可与毗邻的张养浩墓地整合,成为济南名士文化旅游景点。
寻泉之旅
八旬老人回忆 云锦池西曾冒水泡
    济南名泉众多,但部分泉水在历史环境变迁中湮没或隐匿,记载中的云锦泉即是其一。
    清代同治八年,蓟州(今天津蓟州)盐运分使王钟霖回到家乡济南,实地考察了诸多名泉,写出《济南七十二名泉考》一书。该书中记载:“云锦泉,元历城张文忠公养浩云庄之云锦池也,在城西北十里药山下。云庄久荒,泉殊未改。”
    “寻找云庄里的云锦泉源头,也是项目策划中的重头戏。”柳云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说。3月30日,北园街道办在柳云社区举行了云锦泉、五柳泉寻源见证会,社区8名80岁以上的老人参与了该会。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云锦池西侧确实曾有泉水涌出。“祖父辈说过,王钟霖曾回到家乡济南,在张养浩的云庄旧址找过泉子。”张敦兴老人回忆说,“我小的时候,云锦池原来是一片藕池,曾经冒过水泡。”
    “关于泉水寻源一事,我们已邀请相关部门和地质勘探人员近期来实地探察,看看能不能确定泉水位置,是否有可能通过保护修复,让云锦泉‘重见天日’。”柳云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1: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什么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2: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lqj


   顺河高架西侧,柳云,张公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3: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边环境烂的不能再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6: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成以后,能在三十秒内背出潼关怀古的免收门票。{:5_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6: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以前在柳云住的时候经常去那边瞻仰
只不过不幸的是以前那边全是菜地,臭水沟围绕
那几座大碑和石兽孤独的守候着这个大文学家
附近还有一座高宅大院,只是一直关着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也许是故居之类的。希望一起给开发了。
其实济南还有好多这样的建筑深藏闺中不为人知。
柳行里面那个庙,估计八成济南人也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6 18: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K-M-A


    张养浩是章丘人啊  怎么跑这里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7 13: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zlna518


    我查了一下,好像是祖籍章丘市相公庄,但是“祖父张山,迁历城”。搬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7 14: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流光之河

济南历史上的名人多半出资章丘啊
    杜伏威
杜伏威(598~624),今相公庄镇河滩村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少年时豪爽放荡,不事生产,与临济牧羊人辅公祏结为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偷姑家的牧羊接济他。隋朝大业九年(613),在王薄起义影响下,与辅公祏上长白山参加左君行部起义军。后来该军被隋将张须陀、来护儿大军围剿。杜伏威率部突围,转战淮南,自称将军。他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先后击败隋将宋颢,合并苗海潮、赵破阵等部起义军。
大业十一年(615),在长白山坚持斗争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李子通部亦转战淮南与杜伏威汇合,声威大震,成为江淮间起义军主力。不久,李子通企图吞并杜伏威部,对杜部进行突然袭击,杜伏威受重伤。隋军乘机攻击,杜部惨败。杜伏威幸得部下西门君议之妻王氏,骁勇有力,背负杜伏威突围。其亲信王雄诞率壮士10余人断后,死战得脱。突围后,杜伏威集结余部,以六合(今江苏省六合县)为据点,重整旗鼓。大业十三年(616)与隋军激战于盐城(今江苏省盐城市),全歼公孙上哲所部,军威重振。翌年,隋炀帝急遣右御卫将军陈棱以精兵讨伐,陈棱不敢应战。杜伏威便派人送去一套妇人穿的衣服以激怒他,陈棱果然出兵,并射中杜伏威的额头。杜伏威大怒:“不杀你,我决不拔出此箭!”于是额头上插着箭杀入棱军,抓住射将,先让他拔去箭,然后杀了他,携其首级在棱军中示众,大大削减了棱军的士气,大破隋名将陈棱。之后乘胜攻破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进据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占领江淮间广大地区,自称总管。杜伏威严明法纪,进用 “士人”,减免赋税,惩治贪污,使当地气象一新。
正当义军大发展之际,杜伏威忽改初衷,于大业十四年(618)上表归降朝廷。被任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翌年,又降唐,被任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安抚大使,封吴王。杜伏威好神仙长生术,武德七年(624)二月因食云母受毒猝然死亡。时辅公率部诈称杜意反唐,于是唐高祖降杜罪名。贞观元年(627),太宗知其冤屈,诏复官爵,以公礼改葬,仍还其子山阳公封爵。
邹衍
邹衍(约前305~前240),“邹”一作“驺”,齐国人,战国末期哲学家,诸子百家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以“五行相次用事,随方面为服”。即一方面以“五行相胜”为序;另一方面以“五行相生”为序。创 “五德始终”论。把春秋战国时流行的“五行论”附会到社会历史变迁和王朝兴替上,借以论述世运之转移,盛称“?祥制度”。开“月令”“十二纪”之门,成为两汉谶纬学说的理论根据之一。在研究方法上“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提出“大九州”说。由于他善于雄辩,出口“闳大不经”,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邹衍虽然在“百家”中自成一家,但他的“五行始终”之说却源于儒家孔丘、孟轲的“五行说”,后被儒家改头换面为其托古改制服务。
邹衍曾到齐国都城临淄游说,得到齐宣王的赏识,被拜为大夫,与孟珂、淳于髡、荀况齐名并列,又与邹忌、邹?一起被人们称为“齐国三邹子”。他还先后到魏、赵、燕等国游说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受到极高的尊崇和礼遇。他到魏国,惠王亲自到国都大梁的城郊去迎接,待为国宾;他到赵国,平原君则侧身而行,侧席而坐,对他非常谦恭;他到燕国,昭王竟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清理道路,并行弟子之礼,拜他为师,并专门筑了一座碣石宫,供他讲学用,时常去那里向他请教治国之道。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著有《主运》《终始》《大圣》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今皆失传。另据《汉书·刘向传》载,邹衍还有《重道延命方》一书,系一部医药养生之著作。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中医以心、肝、脾、肺、肾附金、木、水、火、土理论和阴阳五行的渊源。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称邹衍是一个大思想家;英国人李约瑟说他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真正奠基者”。
邹衍死后葬于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村西北角长白山麓。章丘古城(今绣惠镇)东关南村街北口曾建有邹衍祠,明万历年间知县董复亨撰有碑记,今已不存。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唐初名相。房玄龄自幼机警聪明,贯通典籍,善于写作,书法擅长草隶。18岁举进士,隋末授羽骑尉,在秘书省校对书籍。隋开皇(581~600)年间,天下统一,房玄龄暗告其父,皇上无功无德,虽居帝位不会长久。
李世民巡视渭北时,房玄龄扶杖进谒于军门,两人一见如故,授玄龄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秦王每次征战房玄龄必跟随,其他将领争相收取珍异之物,唯独玄龄广收人才致之王府,人人都愿尽死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如邓禹。”
当时秦王与太子有怨恨,召房玄龄计议,房玄龄引杜如晦协商判决大计,太子忌恨二人,进谗言于高祖,二人皆被斥逐还第。事平后,秦王被封为皇太子,房玄龄被提拔为右庶子。太子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后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国公。他从政数载,与杜如晦同为唐太宗重要辅佐,历史上的 “贞观之治”与他们的力促执行是分不开的,“房谋杜断”被传为佳话。贞观十七年(643),太宗下令画24功臣像于凌烟阁,画中即有房玄龄。后封为梁国公,受诏与诸遂良重撰《晋书》,修订《唐律》。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高祖实录》20卷,与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200卷。
房玄龄晚年曾多病,太宗见到他的样子便痛哭流涕,命御医临床问候,尚食供膳,并每天上奏起居情况。见他稍有好转,便喜形于色。房玄龄病危时,太宗命令把苑墙凿开以便问候,并亲自握手与他诀别。死后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文昭”,陪葬昭陵(唐太宗之墓在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后因受其儿子所累,至永徽年间,被朝廷认为谋反,房玄龄次子房遗爱被杀,其妻太宗之女高阳公主被赐自尽,公主之诸子流配岭南。房玄龄的配享亦停止。
崔融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赞美;封禅毕,又命崔融撰《朝觐碑》。遂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转右史。圣历二年,授著作郎,兼右史内供奉。圣历四年迁凤阁舍人。久视元年(700年),惹怒宠臣张昌宗,贬为婺州(治今浙江金华)长史。不久,又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长安二年(702年),再迁凤阁舍人。翌年,兼修国史。此时有司正议税关市,主张凡行人尽征之。崔融以扰民太甚、或致骚动为由,上疏反对,主张只税商贾,不税行人。武则天从其议。长安四年,任司理少卿,仍知制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广招文学之士,崔融屈节佞附。张易之被诛后,崔融贬为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以预修《则天实录》功劳,封清河县子。
刘敏中
刘敏中(1243~1318),字端甫,号中庵,今绣惠镇西皋村人,元朝初期大臣,著名散曲作家。
《元史》和《章丘县志》均记载他幼年时卓异不凡。13岁时,其父刘景石教他读书做官的道理,他却说:“古代的圣贤学识渊博,并不为知名于世;建立丰功伟绩,但从不自我炫耀,这正是为追逐高官厚禄而读书的后人所不能比的呀!”他与同窗谈志向时说:“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刘敏中一生为官清廉,忧国恤民,巡行途中遇到地方受灾,必拿出国库的粮食救济灾民。他曾先后18次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政权中任京师和地方官员,官而不贪。元史本传中说他:平生身不怀币,口不言钱,义不苟进……
元至元十一年(1274),刘敏中任监察御史,蒙古族权臣桑哥在朝中专权,横行不法,朝野没有敢反抗者,独有刘敏中毅然上书弹劾,但朝廷不予理睬,刘敏中愤然辞职还乡。后桑哥下台,才又重返京师。元大德七年(1303),皇帝诏遣他为宣抚使巡行诸道,在出使辽东、山北诸郡时,遇到地方官员依仗权势作恶的,必绳之以法。元大德九年(1305),刘敏中召为集贤学士,针对混乱的朝政,向皇帝上了10条疏:“整朝纲、省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力图变法革新。虽然遭到朝中奸臣特别是蒙古贵族的全力抵制,但他却不妥协,终于在元武宗继位定后,得到了部分实行。刘敏中的历史功绩,不单表现在他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在文学尤其是散曲创作上也有巨大成就。文章曾得到过当时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杜中杰(长清县人)的热心指导和极力推崇。著有《中庵集》25卷,另有《中庵诗余》《中庵乐府》以及《平宋录》等。散曲作品仅有《黑漆弩·村居遗兴》二首传世。
刘敏中死于元仁宗延?五年(1318),终年76岁。元朝政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赠光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文简”。其墓在今章丘市绣惠镇西皋村,保存完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7 14: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30),字希孟,号云庄,祖籍今章丘市相公庄,元朝知名的散曲家,官吏。
张养浩10岁时就攻读经书,勤学不辍,深受山东按察使焦遂的欣赏,推荐他为东平学正。因他才华出众,政绩突出,在朝廷中备受青睬,被授以丞相掾。不久,奉旨任堂邑(今聊城地区)县尹。到任后,立即到民间访贫问苦,查奸惩盗,捣毁淫祠(不在祀典的祠庙)30余所。对因饥寒所迫而为盗者,给予自新之路,令众盗感激悔罪,对为害甚剧又怙恶不悛者,依法严惩。在堂邑任职10年,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乡党和睦、父慈子孝的太平盛世。离任时,绅民痛苦挽留,立碑颂德。
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任监察御史,曾上书万言书指陈时政批评“十害”:1、赏赐太多;2、刑禁太疏;3、名爵太轻;4、台纲太弱;5、土木太盛;6、号令太浮;7、幸门太多;8、风俗太靡;9、异端太横;10、取相之术太宽。由于切中时弊,打中了当权者的要害,张养浩被罢官,更名潜逃。1312年,元仁宗即位,曾招张养浩为白宰相迁翰林直学士,元延?初(1314)又授他礼部侍郎,皆被他谢绝。至元英宗即位后,命令张养浩为参议中书省。后因上谏英宗尚节俭,杜绝奢糜,令英宗大怒,后转怒为喜,赐他尚服金织币1枚、帛1匹以彰其忠直。
元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临行前,他散尽家产,沿途看到饥民便赈之粮食,遇到死者便赐以棺木。到任后即刻开仓放粮,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对违令者坚决处刑,令贪官污吏不敢作梗。4个月未曾回家食宿,白天则赈济灾民,晚上便筹略赈灾计划,终日不休。一想到百姓受难于水火便抚膺痛哭,终于心力交瘁,染疾不休,卒于任所,终年60岁。关中百姓悲痛欲绝,死后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张养浩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他的《潼关怀古》([中吕·山坡羊]),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代封建王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黑暗现实,表现了关心百姓、同情黎庶,与人民休戚与共、息息相依的民本思想,现已选入当代《大学语文》课文。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
李开先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章丘绿原村(今埠村镇东鹅庄)人。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
李开先自幼聪明超群,酷爱音乐戏曲。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富有正义感。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仅19岁的李开先就因徭役繁重,进章丘县衙与县令孙东谷说理,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受到百姓的爱戴和佩服。明嘉靖七年(1528),李开先参加山东乡试,以毛诗中全省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授户部云南司主事。
自明嘉靖十年(1532)至明嘉靖二十年(1541),李开先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郎,文选司郎中,最高官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李开先居吏部要职时,从不攀附权势贵人,秉公执法,深得好评。
当时,朝廷政治腐败,嘉靖帝不理朝政却崇奉道教,在宫中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夏言、严嵩之流各自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异己,陷害忠良。时值天下大旱,灾民离乡背井,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李开先同至友王慎中、赵时春一同上书弹劾夏言内阁,结果失败,被削职为民。明嘉靖二十年(1541),他被罢官还乡,当时年仅39岁。
还乡后的李开先仍深怀忧国忧民之心。正德至嘉靖年间,奸民高?贪图赏赐,将白云湖400顷地捏作1300顷,报德王府,向皇帝奏封为庄田,强行霸占百姓田产900顷,人民苦不堪言。李开先义愤撰文,对此揭露批判并痛加斥责。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李开先没有消极气馁,而是将一腔热血倾注在他挚爱着的文学艺术事业上。此间,他与同乡乔龙溪、袁西野、谢东村等结词社,搜集、创作民间歌谣,编辑成《市井艳词》,用当时民间小曲的形式写成《中麓小令》一百首。李开先写下了诸如《勉军士》、《从军行》、《闻矮寇杀伤山东民兵》、《悯农》、《悯贫》、《地震》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此外,他还细心整理、校订元人杂剧,苦心进行戏曲创作,写出了为明代文坛生辉的《宝剑记》、《登坛记》、《断发记》三部传奇;以金、元院本形式创作出了《打哑禅》、《园林午梦》等六个剧本。今存《宝剑记》,描写《水浒》英雄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对原作有所改动,使其比原作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其中《夜奔》一场,至今仍为昆剧中的优秀剧目。毛泽东曾引用过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就出自李开先的《宝剑记》。明末戏曲家吕天成称他“词坛之猛将,曲部之美才也。”
李开先性喜藏书,在章丘城建有藏书万卷楼。自谓“有好书之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私人藏书家之一。被清末大文学家朱彝尊赞誉为“藏书之富,甲于齐东”,“词山曲海,名闻天下”。他出资在章丘城西南隅创建中麓书院,并亲自执教,教育出许多像高应玘那样在文学艺术上卓有成就的高足弟子。一生著有诗集《闲居集》,散曲《中麓小令》、《卧病江皋》、《四时悼内》,评论有《中麓画品》以及《中麓拙对》《中麓续对》《诗禅》《词谑》等多种著作,是明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与王慎中、唐顺之等7人并称“嘉靖八才子”。解放后,辑有《李开先集》。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称言情小说《金瓶梅》系李开先所著。对《金瓶梅》研究有素的吴晓铃(文学研究所)、吴德栋(山东大学)等教授均持此说。
明隆庆二年(1568)二月十五日,一代奇才李开先因患脾病医治无效,逝世于章丘城他的故居中。当时朝廷怀疑李开先有“阴事”,下旨不准安葬,后来并未发现有什么劣迹,才于明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二十日正式下葬于绿原村(今东鹅庄)南的李氏祖茔,其墓至今尚存。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6),号易安居士,今明水街道办事处人。南宋女词人,被誉为“词国皇后”、“千古第一才女”。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其母王氏为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极具文学才华,其夫太学生赵明诚,宰相赵挺之次子。
李清照幼年生活于故乡明水,少年时代随父生活于汴京,并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当朝宰相赵挺之次子赵明诚于汴京成婚。两年后,明诚出仕为官。夫妇二人除爱好诗词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生活虽然俭朴,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著成《金石录》30卷,成为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这期间,李清照写下了大量描写闺情闲适生活的词作,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党籍,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5日后卒,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青州屏居。
南宋建炎三年(1129)八月十八日,赵明诚死于建康(今南京市)。翌年金人入侵,南京徽帝南逃。李清照追随流徒到浙东一带,所有图书文物大都散失。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到达杭州改嫁张汝舟,很快发现上当受骗,在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协助下脱离这场劫难。十月,她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作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在金华期间,还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发出了“江山留与后人愁”的千古绝唱。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绍兴二十六年(1156),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清照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以寻常语句入词,情致婉然,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论词强调协音律,崇尚典雅,提出“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填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诗词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并列,又有人把她与李煜合称为词坛上的“男女皇帝”。现在国内已出版她的作品集、注解本近10种,港台出版多种,日、美、俄、瑞典等国都翻译了她的作品。
李清照故里明水,自然风光秀甲齐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明水山清水秀,因泉水清澈明净而得名。泉水之盛可与济南相媲美,古有“小齐州”之称,今有“小泉城”之誉。索回前后的绣水、明水、西麻湾三大泉系之水汇而北流为绣江河。百脉泉为诸泉之首,向与济南趵突泉齐名。”据此,俞正曼在其所著《易安居士事辑》中,始称李清照“居历城西南之柳絮上”。并自注:“《古欢堂集》有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 据《齐乘》,柳絮泉在金线泉东。”对于此说,今人黄盛漳早已质疑,谓“地方古迹往往出于后人附会,不尽可凭,济南李易安故宅,早期地方志如《崇帧历城县志》、《济南府志》、《图书集成·职方典·济南府》俱不见载”(《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年谱》)。王仲闻也指出:“元于钦《齐乘》、明《崇帧历城县志》。清《康熙济南府志》,俱无清照故宅在柳絮泉之说。”(《李清照集校注》)。
孟洛川
孟洛川(1851~1939),名继笙,字雒川,亚圣第六十九代孙,今刁镇旧军村人,近代著名民族商业资本家。孟洛川少年丧父,出身于缙绅望族的母亲高氏立志教子成龙,曾聘请章丘名儒李青函先生为师。但孟洛川性格顽皮,不喜读书,常以数砖计瓦为游戏。往往当管家、经理、账房先生对某一问题陷入困境时,孟洛川便胸有成竹地提出精辟见解,令众人折服。18岁那年,孟传?见他颇有心计,便令其掌管家业。从此,他便以少东家的身份常驻济南,有时也去北京、天津等地巡视,俨然成了瑞蚨祥、庆祥、瑞生祥的资东兼经理。因为他善于钻研经营生财之道,很快成了商界巨子。
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前期,“旧军孟家”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家族,孟洛川是这个家族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商业家族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年以后,孟洛川直接掌管的各地瑞蚨祥商号,相继增设金柜,生意更加兴隆。当时报界皆称孟雒川为“金融巨头”,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山西康百万,山东袁子兰,两个财神爷,抵不上孟雒川。”
孟洛川不仅在商界有很高的地位,在政界也有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他早年结识了山东巡抚袁世凯,又先后与大总统徐士昌、曹锟等结了姻亲。袁世凯的母亲去世后,聘孟洛川作治丧总管。袁世凯调任直隶总督驻天津时,孟洛川赴津,袁世凯大摆仪仗拜望。从此,孟洛川更是名扬华北。
在章丘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孟洛川也为家乡办了些善事。清光绪年间,黄河章丘段屡次决口,居民深受其害,孟洛川与二兄孟雒鑫在章丘城立社仓,囤谷备荒对灾民进行救济。孟洛川的故乡旧军西临绣江河,绣江河因水涨决口,孟洛川出巨款堵口修堰,翌年河水再涨却无溃漫,受到乡人感激。此外,他还举办过许多慈善事业。每年腊月做200套棉衣,并用大锅煮粥进行冬赈;夏季做200套单衣,备好茶汤进行夏赈。同时还施舍医药,免费为穷人看病拿药。
1939年农历7月24日,孟洛川在天津去世。章丘10个区,每个区选一个代表去天津吊唁,并赠了“乡谥靖惠”的大匾。当代青年作家毕四海以孟洛川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风流少东》,后被改编成50集电视连续剧《东方商人》。
王莽
王莽(前45~23),字巨君,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西汉孝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始建国元年(9)正月朔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在位期间实行 “改制”,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更名为 “王田”,奴婢改称 “私属”,皆不得买卖;一家不满8男而占地超过1井(900亩)者,须分田与京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100亩的规定分配。为增加国家税收,垄断工商,公元10年又推行 “五均六管”。曾屡改币制,造成经济上极大混乱。还更改官制,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对外不断挑起战争,对内赋役繁重,刑政苛暴,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天凤四年(17),暴发了全国性农民大起义。更始元年(23)为商人杜昊杀死,新朝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7 14: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爱李清照呢,婉约派~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2 05:36 , Processed in 0.046975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