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799|回复: 1

文学作品中的老北京:赏京华风情 品故都底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5 20:08:47 | |阅读模式
文学作品中的老北京:赏京华风情 品故都底蕴

http://www.enorth.com.cn  2014-05-05 14:50




  编者按:自古以来,北京都是文人墨客笔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近现代以来,北京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之城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京韵文化、风土人情、流水岁月、人生感悟、现实批判等。这些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文学瑰宝,不仅让北京深厚的文化有了具象的表达,也让读者如痴如醉,感受到了浓浓的"老北京风情"。下面编辑就为您盘点一下文学作品中的北京城。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1975年,林语堂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关于《京华烟云》
作者林如斯(林语堂长女)
 
  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也有出版社出版了以此文章命名的郁达夫散文集。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密勒士评选》曾评出当时中国文坛最具知名度的五位作家,郁达夫位列其中。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并且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小说和散文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也深深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茶馆》
  《茶馆》是老舍于1956至1957年间创作完成的三幕话剧,1957年7月《收获》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
  剧中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背景,描写出没其中的社会各色人物。通过在清朝末年、军阀割据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三个历史时期五十来年中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回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生活,从侧面反映旧时代的社会面貌。
  《茶馆》于1958年3月29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的首都剧场首演,导演是焦菊隐和夏淳。此剧历经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时,老版本《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了第374场,成为告别演出。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全新阵容重新排演的《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导演是林兆华。至2004年5月27日该剧已经演出500场。2005年回复了焦菊隐版演出。2010年3月10日该剧演出第600场。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1905-2001)。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20:10:21 |


  《北京爷》

  这是一部地道的用京腔京味京韵反映北京民言民俗民风民情的书,正如作者所言,写的都是老百姓,说的都是大实话。本书是著名京味作家刘一达继《人虫儿》、《胡同根儿》之后的又一部京味长篇幽默小说。

  刘一达介绍,《北京爷》在写作之初就是以给读者讲笑话、说段子的语气来动笔的。所以,把这部小说称为幽默小说,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讲笑话,在说相声,起承转合之中有哏儿,有包袱。可以说这种笑料不是在不经意间抖出来的,而是压根儿就在给读者说一个笑话。

  谈起小说创作的原因,刘一达说这是他几年前动笔写的一部作品。当时,让他写的直接原因是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非常可笑的人。其中一位酷爱写作,自认为是当今文坛写东西最出色的人,但写出来的东西没人认,几乎没有人看得懂。但是他身上有股子北京大爷劲儿,并不把别人对他的看法当回事,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最牛,对别人七个不服八个不份儿,你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呢!其实这人的东西真的不灵,但他并不气馁,北京人管这种人叫"气迷心"。这位爷的举止使刘一达联想到许多北京人身上的大爷劲头儿,所以很想仿照塞万提斯的路子,写一部《堂·吉诃德》式小说,讽刺一下这些人。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六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历史小说,是台湾历史学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

  1991年。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作为中国人,李敖确有不幸。虽然他曾"二进宫",却得不到伏尔泰所得的荣耀与辉煌。李敖又是幸运的。当年李贽的著作一焚于万历,再焚于天启,他本人也以血成仁。而李敖的著作虽也曾遭禁,但今天,他却可以自由自在地编著自己的文集,自豪地看着他的书一本又一本地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李敖(1935-),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记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阿龙聊北京》

  用独特的方式探寻古都风物,传承人文风情,讲述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57年建都史的北京的历史风貌。用独特的视角探访北京的人文古迹,巷陌民风,反映北京的传统文化、名家名店的日新月异。探寻老北京的人文精神,留住易逝的文化根脉。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7 16:22 , Processed in 0.05465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