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5-2 02: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城市对低运量轨交系统适用性认识不足,低运量轨交系统同质化产品多,如BRT、公共汽车,新能源汽车(再加个南宁特色的电单车)等都是低运量轨交系统的竞争对象。此外低运量轨交系统具有应用特殊性,如城市道路数量和质量提高,城市公交系统不够发达,公共交通分担率低;低运量轨交系统的增补对中小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是中外城市发展规模不一样,城市规模差异大;同时,国外公共交通分担率高,李鸿春称,发达国家公共交通分担率可以达到70%~80%,而内地很难做到,所以中国想复制国外低运量轨交系统进程从而实现快速发展是不可行的。
此外,低运量轨交系统工程实践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李鸿春称,轨道交通的生命是客流和速度,但国内低运量轨交系统客流偏低。李鸿春举例称,国家要求低运量轨交系统初期客流不得低于0.1万人次/公里日,而2019年中国大陆有轨电车平均客流强度仅为892人次/公里日,全国39条有轨电车线路仅有6条线路客流强度达标,达标率仅为20%。
同时建设及运营成本偏高,经济效益不理想。李鸿春认为,某些有轨电车项目,片面追求金融创新,忽视工程应用,造成工程效果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