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8-31 10: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对这个所谓的低运量轨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反正我现在是想像不出来是个啥。
看那些论文,提到最多还是,有轨电车、小型胶轮导轨系统。
有轨电车、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APM系统以及中低速磁浮 这些又是属于中运量的轨交实现方式。
假如没有独立路权,那比那些循环小巴唯一的优势是能接入到地铁的站厅?
只为不撑伞多走几十米,花比循环小巴更大代价是否值得?
如果需要大部分的独立路权,要么高架要么打洞,低运量强度要求更低,所以造价更低,但能低过现在轻轨或者地铁几分之几?
当造好后,运营的成本跟现有轨道模式相差几何?
所以我现在的认知,这种所谓低运量轨交,只适合在大路面,新开发区域,长距离,但居住人口和人流量暂时无法满足常规轨道交通报建要求区域建设。
而不是在老城区拥挤区域来进行。
所以,MD1/2,LD1,D4合适,其他嘛,不要最后又搞成无电梯的B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