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2-13 00: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我国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要求,干路间距可以达到700m到1200m,即使小城市,干道网间距也要达到500m左右。由于支路不断被大型居住区封闭,或改变为街区内部道路,实际上单一的干道网系统构成了城市路网的主骨架,这就形成了“宽道路-大地块-稀路网”的城市路网-街区结构。
这主要是因为一贯将道路与土地作为独立的部分而存在,各自追求自身的价值最大化,由于道路是用来满足交通需求,道路阻抗越小通行能力越大,使得道路一味的追求宽度,而土地是服务其使用功能,街区内部选择越大外部干扰越小越好,从而街区要尽可能大,穿越尽可能少。
分析“宽道路-大地块-稀路网”的布局模式,存在如下缺点:
(1)造成土地浪费,由于临街面少,使得沿街高强度开发,街区内部用地闲置或低效率使用。
(2)城市功能缺失,适合于商业活动的土地供给不足,城市交易功能被严重抑制。
(3)不利于分期建设,道路等相关市政设施难以协调适应地块过长的开发周期。
(4)路网缺少弹性
“宽道路-大地块”模式,由于缺少干道下层次的路网,微循环不畅,快速路交通容易堵在出入口上,干道交通则容易卡在交叉口上,路段上处于不饱和状态,快速路和干道难以达到设计速度要求,这部分功能,在西方国家大多是由下一层次路网承担。
西方城市经验表明,以60m到180m的临街面和1:1.5~1.3的地块临街宽度和进深比例,最能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率。道路分割的土地最小的可以是60×90m,最大的可以是180×180m。
巴塞罗那的规划被认为是欧洲成功的规划范例,其街道几乎完全是由130m×130m的街道组成,曼哈顿密集的路网结和狭小的街道所表现出的巨大弹性,已经成为规划的经典。其道路都呈现一种“窄道路-高密度-小街区”的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