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8-29 1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优雅之城 于 2015-8-29 12:12 编辑
针对上面两个典型话题
简单说两句
(稍微引申一下,还可以涉及本地以及广版长期存在的思维误区领域)
第一,关于谢勇提出的“效仿中关村创业大街”
其中蕴含的理念是什么?
就是把琶洲创业大街,做出创投氛围和互联网氛围
而千万不要再去搞出传统模式----------传统开发商进来建商业体,甚至是大型综合体,然后卖楼卖铺,出租,搞成像天河路、北京路这样的商圈一样,人流涌涌,什么人都有,很杂。熬一段时间没现钱赚,所谓没人气,它就转让,甚至空铺
显然,琶洲创业大街不是为了赚现钱,而是以“做情怀,做文化,做体验”为主要特质,做的是务虚
本身是不赚钱,甚至有可能账面上市亏损的
这靠什么来维持?
就是前面说的,资本市场,和资本市场连接后,就可以长期烧钱
这是一种长期务虚,盈利不在本价值链,是通过本价值链的升级和转移,来实现盈利
反应迅捷的、居高的务虚,通过科技资本市场的统治力和持久力,来快速而长期地覆盖各大务实层面
那么哪些些开发团队能有这种能力,能做到这个呢
简单介绍几个,有互联网基因的,例如YOU+青年公寓,例如澳美居等等
随后大家可以自己展开想象和举荐
所以千万不要在琶洲总部区的核心地带,让传统开发商搞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搞得人流复杂,交通阻塞(本身广交会人流已经够多了)
我建议,可以召集这几个巨头的后勤保障部门,让他们联合集资,再出人(员工自愿),出点子,出概念,出方案,搞这个创业大街的外部商业服务(内部可能它们有员工饭堂之内的,自己搞定了)
说不定在背靠巨头和资本的条件下,还可以搞出三几个新兴初创公司来,吸引风投在后面站台,进而逐步成长为“创业大街模式” 的龙头企业呢,去占领全国、全球的不断涌现的创业区
思维再开阔一下,相信很多人马上又会想到,将来很可能会出现微信,阿里,唯品会,yy内的员工出来创业的远景了
从琶洲总部大楼内,内生出、扩散成一个微信系、阿里系、唯品会系、yy系、小米系的中小企业集群生态!
大总部,中小总部,微小总部云集
第二,关于金融城、琶洲总部区该是怎样的整体装饰风格
是普世性的,还是地区性的?
其实是不值得反复讨论的,根本上来说,没什么实质的意义
有实质意义的讨论,还是这个,如何实现和资本市场的连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有效实现顶层设计
如白云机场定位全国三大枢纽(政治资本),这样的顶层设计做好了
就算稍微偏离珠江口
但珠三角的国际航线,大型航空基地等,还是由它主导
所以金融城、琶洲总部区关键还是要完成和资本市场的高贴合度的连接,现在引入的这批巨头就可以完成这个战略任务了
这样一来,没多少人会去极度关注,你的城建风格,以及装饰风格等,突出了什么?
如果你的风格是普世性的,他可能觉得比较熟悉,但也可能是一种懈怠感和死板感,现在联想也开始考虑允许员工穿休闲装上班
如果你是地区性的,甚至你保留工业时代的烟囱和酿酒设备,他也可以觉得是一种新颖体验,也有可能是一种创新意念的刺激,如猎人坊不就挺精彩的吗
国际化人才都是整天满世界飞的,什么地区的个性文化,什么稀奇古怪的地区风格,他没见过?他都得去适应,都有这种适应能力才叫国际化人才
如开拓美国市场,开拓印度市场,回来开拓广东市场,等等,你都得多找本地人去做,多去研究和适应当地的文化
要实现和资本市场的高贴合度的连接,就得靠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了
琶洲现在是做的最好的了,有能力打通国内和国际产业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这些新兴企业巨头云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