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发布时间:09-0211:35中国青年报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芳)2035年深圳要变成什么样?深圳城市发展史上第四轮城市总规《深圳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将为公众揭开面纱。8月31日,19位专家受聘为这份规划集体把脉,标志着规划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并已进入编制的关键阶段。
据介绍,与以往城市总体规划有所不同,这份总规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在编制理念上,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坚持生态优先,强调底线安全意识;在覆盖范围上,以全市域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范围,强调全要素全类型自然资源统一管控;在规划体系上,特别强调规划的传导与落实;在实施监督上,注重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调整,最大限度保持规划的弹性。
总规确定了四个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强化城市的区域核心引领,实现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更有效率的集约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与城市品质,实现更加公平的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实现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支撑、落实城市战略定位。
总规从描绘宏伟蓝图转为城市问题治理,直面深圳市发展的困境与挑战,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更加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性气象灾害、水资源与能源供应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更加关注民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更加关注资源环境承载等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约束条件,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的城市治理模式。通过规划引导优化林地、湿地的空间布局,提升自然资源的游憩功能品质,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森林入城,让湿地入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自然资源保护模式,在全国率先形成生态示范。
推动区域重要发展平台和重大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落地见效,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发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带动区域更高质量的协同联动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地均产值最高、国土面积最小的“超大城市”。 此次成立由规划、国土、海洋、生态、智慧城市、林业、文化等各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为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首次专家咨询会上,委员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邓鉴锋认为,规划提出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自然教育、森林体验、生态游憩等的理念思路,做到生态共建共享,体现了深圳敢想敢为、勇于创新的精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认为,规划应夯实家底,打造功能、责任和权益“三位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围绕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飞地发展模式;坚持存量发展,以高品质存量规划引领先行示范区建设,在全国形成示范引领。
原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会副主任委员杨东援提出要重视湾区尺度下城际轨道运营模式的研究;城市内部要注重轨道快慢线通道布局和枢纽运作的研究,降低小汽车依赖性;深圳要持续保持城市的吸引力,交通上需要尽可能的控制通勤时间,保障市民的自由时间,提升幸福感;交通发展不仅要高效的网络空间来保障城市活力,也需要以人为本的交通稳静区,展现城市的高品质生活、环境魅力。(经济部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