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黄金“双十字”枢纽,擘画交通新格局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定性苏州为国际铁路枢纽,为此,苏州北站以“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为定位,按照苏州市四网融合规划,打造集高铁、城铁、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围绕站房开展TOD综合建设。
今年2月,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工程正式开工,作为苏州城建史上投资最大的交通枢纽项目,将于2027年底与通苏嘉甬铁路同步建成运营。扩容提升后,苏州北站综合枢纽线站总规模为10台24线,并预留2台4线发展空间。其中,既有京沪高铁2台6线、通苏嘉甬高铁4台10线、城际铁路4台8线。改扩建后的苏州北站,远期年旅客发送量预计将达3352万人次。
按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建设后,苏州北站将位于国家高铁“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高铁的十字交汇处,加上苏锡常城际与如通苏湖城际也在苏州北站交汇,南北贯通、东西联动,形成了独特的“黄金双十字”枢纽格局。这一格局将为苏州高铁新城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从交通角度来看,苏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让新城的交通格局产生新变化,“轨道上的长三角”清晰可见——未来从北站出发,可半小时内到达上海虹桥、江苏无锡、浙江湖州与嘉兴,1小时内到达浙江宁波、江苏南通,并快速联系北京、南京等城市,在区域内起到“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作用,极大提升城市间通勤效率。加之配套的落客快速联络道工程及快速联络道东连接线工程,苏州高铁新城也将一跃成为交通关键节点,更高效实现“市域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新交通引擎。
不仅如此,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提出“加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苏州高铁北站、嘉兴高铁南站扩容提升工程建设”,批复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也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苏州高铁北站扩容提升工程建设”,因此,北站还将协同上海虹桥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开放枢纽,打造成为长三角枢纽中心。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落地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双重”战略叠加下,苏州高铁新城依托苏州北站,将与上海虹桥枢纽形成“双核联动”,目前,不仅已能够与虹桥枢纽“地铁式”便捷衔接,随着上海市域机场线的开通,还已实现站内换乘1.5小时抵达浦东国际机场。未来,伴随相城区低空经济发展,苏州高铁新城将有望实现“空铁快线”的模式创新,高效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而在市域道路方面,苏州北站对城市铁路、轨交、道路交通、公交枢纽、城市慢行、客货运集散体系等进行系统规划,以绿色、智慧、低碳、和谐的城市交通新标杆为目标,着力打造高标准城市交通体系。同时,配合推进7号线、2号线北延伸线、10号线(苏虞张段)先导段建设等,合力打造“快进快出、便捷通达”的苏州北站集疏运体系,将苏州高铁新城打造成为全国一流“新城市交通”典范。
配套完善,以枢纽之力撬动城市未来
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不仅关乎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更关乎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初夏时节,环秀湖畔项目建设“大干快上”。丰隆城市服务综合体、长三角创新研发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拔节生长,产业配套、民生项目不断上新,瞄准“上海第六新城”定位,苏州高铁新城正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加速构建宜居宜业生态圈。
西公田路北、水景路西侧苏州大数据产业街区B、C、D地块项目现场热火朝天,目前B、C地块主体结构最高已施工至16层,预计2026年6月完工,D地块桩基施工已完成,预计2027年3月完工。作为苏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驱动引擎、长三角大数据资源要素的汇聚高地,这里目标建成国际一流的大数据产业园,争创建设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
距离苏州大数据产业街区不远的长三角创新研发总部基地项目同样紧张有序忙碌着。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5.01万方,规划建设总部办公、商业配套、汽车公园等9栋建筑。南地块2025年3月完成地下结构施工,计划8月完成主体结构,北地块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和二次结构,正在机电安装施工。项目建成后将为研发企业提供优质的空间载体。
除了产业配套,环秀湖周边基础设施、商务配套进度条同样在不断“刷新”。丰隆城市服务综合体项目塔吊林立,目前正在进行土方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慧意街管廊工程已完成桩基及主体结构验收,接下来各类管线有序进场施工,加上周边已经建成的苏州国际会议酒店、阳澄国际电竞馆、中荷(苏州)科技创新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业务总部&学术交流中心、苏州高铁新城文体商业中心、苏州·未来科幻馆等各类商业、文旅及产业配套,苏州高铁新城正着力打造一座有温度、有魅力、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城。
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重要节点”和苏州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未来苏州北站的建设,还将不断带动苏州高铁新城周边重大功能载体建设,完善高品质城市功能,在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等方面,不断提升核心承载力和竞争力,持续向世界展示新城高端化、品质化的新形象。
|